◎周俊生
2011年9月27日登陆创业板市场的万福生科,在监管部门的压力下,3月1日发布自查公告披露了造假上市的行为。公告发布以后,万福生科股票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曾经买入它的投资者只能承受巨大的投资损失。
万福生科在其公告中自曝的材料已经证明,这家企业从其上市的第一步起,就开始虚构财务数据的勾当。在IPO招股说明书中,它虚构了自2008年开始的财务数据和营业利润,本来在2008年到2011年的4年内,其实际净利润只有2100万元,根本达不到上市标准,但它居然拼凑了一系列光鲜亮丽的财务数据,将这4年的净利润夸大到1.81亿元。虽然通过这样的造假手段达到了上市的目的,但这种依靠欺骗所得到的“成果”,只能依靠进一步的欺骗来维护,于是,在上市以后的2012年,万福生科只能在业绩公告中继续行骗,虚增净利润高达4000多万元,终于东窗事发。
综观万福生科造假的整个过程,与A股市场早期出现的造假上市案件并无两样。这么多年时间过去了,造假上市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并且能够轻易得逞,并且其触目惊心的程度,并不比当年的造价案“稍逊风骚”。这只能表明,A股市场的机制仍然没有理顺,市场的造假土壤依然存在。
自监管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发审会已经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企业剔除在外。并且,监管部门对已上市的企业,一旦发现其造假劣迹,也总是毫不留情地打击,在司法力量介入以后,对造假者绳之以法,对受骗投资者的赔偿都已启动,以最近结案的绿大地案来说,造假者受到惩处,投资者得到维护。
尽管我们可以对万福生科造假上市案的处理结果抱以乐观期待,仍然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经过了这么多年,特别是在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背景下,A股市场的造假上市依然能沉渣泛起?
回顾A股市场的造假上市公司,他们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其上市的背景都面临着政策面上对企业上市融资的大力支持。政策面上长期坚持的偏向于企业融资的选择使得上市企业有恃无恐,以为自己的背后有靠山,即使造一点假也会得到权力的庇护。而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本应以专业精神抵制造假,但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也常常会越过自己的职业底线,出卖自己的良知。正是这种氛围使企业产生了错觉,从而明目张胆地造假。
盘旋在A股市场的这种氛围至今仍然很有市场。今天,在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推动企业IPO、上市继续是政策面上选择的一个目标。企业的IPO,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商业活动,在今天A股市场已经实现全流通以后,上市更会给公司大股东和PE机构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如果忽视企业融资中的商业利益,而一厢情愿地为其涂抹上亮丽油彩,只会给一些企业造假上市提供保护伞。
万福生科的造假上市暴露了,这是一件好事情,它充分地说明,“出来混,迟早要还”,造假公司可以得逞一时,但它终将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沉重代价。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将企业上市还原到它不过是一种商业活动的本质属性,从而对其为了商业利益而无视市场法规的可能性保持高度警惕。再也不要给IPO制造那种华而不实的亮丽油彩,因为它不仅迷惑了投资者,也会对监管部门产生迷惑作用,从而使市场监管产生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