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小旭
10月9日,工信部网站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提出,要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在重点用水行业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工作。发布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引导企业加强节水管理和技术进步,加快转变工业用水方式。在节水基础较好、管理规范的工业聚集区探索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节水型企业,带动行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为实现“十二五”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目标提供保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企业方面人士表示,在工业用水需求增长遭遇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形势下,建设节水型企业是大势所趋而且刻不容缓,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约用水,不仅能够降低用水成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减轻对地下水的开采压力,从而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
建设节水型企业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工业用水形势严峻,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目前,全国工业取水量占总取水量的四分之一左右。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用水需求呈增长趋势,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
尽管近年来工业节水工作不断进步,水资源重复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看工业用水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主要生产工艺和关键环节用水量大、废水排放多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作为工业节水的主体,我国工业企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不高、节水意识相对薄弱、节水潜力很大。
工业企业大量、无序抽取地下水且屡禁不止,正在酿成恶果。据媒体近日报道,由于过量大面积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漏斗与地面沉降,进而导致了地下水污染。目前,河北省已有20多个地下水漏斗区,其中有大量工业企业的“功劳”。
基于上述原因,建设节水型企业的现实意义便已凸显出来:建设节水型企业,全面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减少工业废水排放,能够控制工业用水总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建设节水型企业,鼓励节水工艺技术创新和推广,能够以更小的水资源消耗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根据《通知》,节水型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将获得政策支持。如在安排技术改造、清洁生产等财政专项资金时,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节约用水办公室将优先支持节水型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保证节水型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需求;优先支持节水标杆企业组织实施节水示范工程。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用水需求增长遭遇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客观现实,建设节水型企业是大势所趋而且刻不容缓。在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对那些大量、无序开采地下水的工业企业一定要严惩,同时通过各级人大代表、民间志愿者、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尤其是要盯紧那些花钱购买节水技改新设备而束之高阁成为“花瓶”,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企业。
“改上一次,终身受益”
工业企业通过节水技术改造,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报记者两年前曾到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西北永新涂料集团公司采访,当时,该公司已通过中水回用等技术改造完全实现废水零排放。该公司每年的工业用水量为460万吨,除在循环系统中自然蒸发的水分外,能够全部实现闭合循环利用,每年仅需要8万吨新水补给。
10月10日,西北永新集团规划发展部部长苏定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自2009年以来,该公司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中水回用、节能技改、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了四台500立方米大功率冷却塔、一座1500立方米循环蓄水池、2000多米循环水管网等节水设施的投用。公司生产车间用水经过冷却塔降温处理后,再次被管道输送到车间循环使用。不仅每年能够节约大量工业用水,降低用水成本,而且还能改善工人的生产环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苏定强说,工业企业如果大量、无序抽取地下水用于工业用水,会造成大量浪费,破坏地表植被,甚至可能造成局部地质灾害。在苏定强看来,工业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改上一次,终身受益,不但节约用水,降低成本,而且社会效益很大。”他说,节水技术改造可能会让企业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但从长远来看,这笔钱肯定花得值。大量的用水成本能够节约出来,不仅利己,也有利于社会,可以避免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破坏环境的后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