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湖南的发展决不会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保住绿水青山。”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余修宇 记者 陈安庆 2012年9月底,《问诊湘江:湘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全面出炉,该报告展示了大幅湘江污染图片以及污染监测数据。
湘江是湖南人的母亲河,自北向南纵贯湖南8个地级市,67个县(市区),经洞庭湖流入长江。而调研的参与者表示,调研的一路上,水域污染严重,采砂过度,河道被毁,尾堆林立,小发电站遍布……
湖南妙盛企业孵化港有限公司拟投入1400万元建立“妙盛保护母亲河基金”。湖南官方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湖南省环保厅、湖南省旅游局也参与其中,来自政府、企业、媒体、高校、环保NGO等17名民间环保志愿者组成调研队沿途调研。
“我们在考虑公司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社会很难发展,企业更难发展。”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妙盛专家团顾问邱则有说。
为保证数据准确和权威性,调研团队配备了一台价值300万元的环境应急检测车和3名水质监测工程师。
妙盛企业孵化港品牌宣传总监刘卓介绍,调研团队每隔一公里取水一瓶,共856瓶水样制成湘江水样全貌图,历时一个多月,行程8000多公里。
2012年9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湘江保护步入正轨。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湖南的发展决不会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保住绿水青山。”
重金属污染之痛
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分布在湘江流域的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等矿区都有上百年的开采历史。由于大规模开采,河水浑浊不堪,矿区洗矿水基本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措施直排湘江。
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到,《问诊湘江:湘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调研团队通过对湘江流域的主要工业园区的10个排污口、4个居民饮用水源进行水质检测,发现有5个污染排放口、3个居民饮用水源水质超标。衡阳水口山一冶炼厂排污口水样检测结果显示,8项检测指标超标,其中铅超标298倍。调查的支流6个矿区尾矿坝中,有5个点位的重金属浓度严重超标,污染超标率高达83.3%。
“有些地方,已经死亡。”参与调研的湖南职业摄影师李峰说:“污染严重’曾经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调研团队8000公里的探查,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将这种抽象的‘严重’具化,而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在众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
《问诊湘江:湘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称,位于郴州境内的甘溪河,在临武三十六湾和香花岭采矿之后,大量选矿后的硫酸、废石和尾砂被排在河里,大片耕地变成了有毒的“死亡沙漠”。甘溪村、下村附近的河道形成了面积达2000余亩的超级尾砂库。
重金属污染事件的代价往往十分惨重。浏阳河畔的镇头镇,在湘和化工厂非法炼铟致镉污染后,不但危害群众生命健康,而且原本肥沃的稻田由于污染不得不换成黄土,改种苗木。
对此,李峰无奈说道:“似乎每走一步,都看得到污染的影子。”
采砂乱象
感慨重金属污染之余,《问诊湘江:湘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调研队员发现,疯狂采砂是危害湘江生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利益推动下,短短几十年内,采砂业发展迅猛,位于湘江株洲段建宁大桥上游几百米处的潦洲岛,已被挖空,不复存在。
放眼望去,湘江上来往船只多是采砂船,马力多以万计。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艘万匹马力的吸沙船,一年能产砂金200万元左右。”
据了解,自从长江采砂受到严格控制之后,湖北、安徽和湖南几省的大批非法采砂船便转移阵地涌进湘江。
近年来,随着长沙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市场对河砂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非法采砂也逐渐活跃了起来,无证采砂、乱建砂石厂、乱堆滥弃,超范围、超深度、超边界采砂等现象更是屡屡发生。
据了解,调研团队走访时发现湘江永州段泉南高速公路大桥下,一采砂船正在桥基附近采砂;湘江株洲段武广高铁大桥下,一采砂船正在作业,其旁便是一个警示牌:不得在铁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游500米、下游3000范围内采砂。
“不管是湘江干流,还是一级支流,小到不知名字的小溪,挖砂活动无处不在。”调研队员介绍。调查中,许多渔民介绍,在挖沙船来往过密,活动频繁的地方打不到鱼,基本上也看不到水草。
《问诊湘江:湘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称,调研团队用彼得生采泥器反复在挖沙船活动过的地方对河底采样,竟未发现水草。同时,河道挖砂造成河床下切,被掏深的河床使得水位下降,湿地生态系统被改变。此问题在永州市双牌县潇水五里牌河道十分明显,该河道已被采砂船挖成连绵数公里的砂石丘陵。
同在潇水河,另一段的情况也不乐观。在潇水双排县段的采砂作业,使得这里地表凹凸不平,水体浑黄。
水电“截流”
湘江干流规划中的九座大坝,已经横起了八座,生生将一条江切割成一个个小湖泊。
公开数据显示,湘江全流域共有2900多个水电站。在永州蓝山县,在地势较高的县域西南部山区,密密麻麻地分布着170座小水电站。在广西全州天湖,人们修了水头落差达1074米的天湖电站,在山上修了13座水库。
值得注意的是,湘江源头地区目前并未专门划出保护区,无论是干流还是一级支流的源头,垦荒、砍伐现象都比较普遍。
对于湘江源头,一直存有三种说法:潇水、白石河和海洋河。其中海洋河源头甚至已经断流,白石河源头不多的水流也全部被筑坝引流,用于农田灌溉了。位于湖南永州市蓝山县野狗岭的湘江正源潇水源头因植被茂盛、降雨充足,源头水量很大,但途中被众多小水电拦截,流下山时只剩涓涓细流了。
电站缺乏统一调度,造成非自然枯水。浏阳河槽门滩电站下,河滩石头干涸裸露,生命迹象难以寻找。引水式电站,对河流生态危害更大,永州的羊角坪、五里牌电站,浏阳山区的达浒电站等,坝下积水恶臭。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授刘扬林表示:“水电本身是清洁能源,现在的问题是在利用水电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违逆自然发展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水生生物等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对微观环境造成改变。”
近几年湘江枯水期提前越来越严重。2009年9月份湘江开始进入枯水期,11月份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导致长沙段断流;2011年9月湘江再次提前进入枯水期,并创6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为了在枯水季节发电,浏阳河槽门滩上的大坝闸门全部紧闭,造成坝下近一公里河床处于干涸状态。
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湘江沿岸的硬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原本郁郁葱葱的河岸被削平,封砌上严实的水泥和砖块,原有河岸生态系统荡然无存,水生植物、动物无处繁殖栖身。东江水库大坝高达157米,鱼类无法迴游;浏阳河槽门滩几近断流,部分土地板结。
政府的铁腕
湘江流域人口4096万,占湖南省60%,湘江沿岸约2000万人以湘江作为直接饮用水源。湘江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政府早已重视。
200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指出:要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把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建设成“东方的维也纳森林”,把“绿色湖南”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第一张“名片”。但由于长期以来,湘江流域内以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化工等为主的工业粗放式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湘江生态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2006年,湖南省拉开湘江治理大幕,流域内660家造纸企业关停超过2/3,郴州四大矿区198家企业全部关停到位;2008年4月9日,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决定投资174亿元加强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湘江整治攻坚战打响,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八市市长递交了“湘江污染治理责任状”,下游受污染由上游负责。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规划项目927个,总投资595亿元,力求通过5—1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
同年7月22日,湖南省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工作。徐守盛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积累经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