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俊晶 北京报道
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长达20年的时间,但是收获却不成正比,这正是马自达在中国市场发展的真实写照。除了一汽马自达增长乏力,获得单飞后的长安马自达在获得马自达战略性倾斜之后的表现却并未“给力”。
虽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整体疲软,但多数合资公司仍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态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自达上半年在华销量仅增长1.3%。处于二线品牌的马自达正身困自己给自己织的这张网里。
如何解局?对于马自达来说这是一个至关生死的问题。
困局
1992年马自达与海南汽车进行技术合作生产汽车,今年刚刚好是马自达进入中国的第20个年头。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马自达在中国的发展远不如日系三强那般顺利,产品线薄弱、合作伙伴失衡、销量持续低迷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马自达的中国之路。
不健全产品线是马自达难以在中国市场取得良好销量成绩的一大软肋。在分析目前马自达在中国市场上的劣势时,马自达中国总经理山田宪昭曾坦率地承认,“在两个渠道(一汽马自达、长安马自达)中,现有的车型还是非常少的。目前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各有3个车型,从产品的种类方面来说,还是不够的。” 此前,长安马自达由于受到生产资质影响,车型引进计划一直难以实施。如今虽然“单飞成功”,但生活在福特阴影下长达6年的长安马自达已然错失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最为迅猛的黄金时间。而这个损失不仅是时间,还有难能可贵的机遇。
除了车型引进计划失败外,无法在两个合作伙伴间实现平衡则是马自达在华最大的心病。业内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对记者表示,由于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此前的长安福特马自达)的实力相距悬殊,马自达在制定销售策略时对于这两条销售渠道总是顾此失彼。他表示,“此前两家关于马3生产权和销售权的争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这使得马自达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变得混乱,品牌影响力大打折扣。”徘徊在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所围起来的胡同里,马自达已经身心疲惫。
为了减轻这一历史宿疾的重担,日前马自达(中国)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设立第一、第二事业部,分别面向一汽马自达、长安马自达两家合资企业。山田宪昭日前表示,“以后新车引入计划将由马自达(中国)负责。”马自达此举意在加强对其合资公司的控制力,但实际效果却是个未知数。此外,是否会触发两家合资企业的反弹情绪也是未知。此前,已有说法称一汽内部人士已对马自达持有不满情绪,尤其对马自达过于混乱的渠道建设方式和营销手段颇有微词。
分析人士称,中国市场一直是马自达品牌全球经营的薄弱环节,马自达应学会如何对中国市场真正“上心”。
长安马自达难挑大梁
一汽马自达一直以来都依靠马自达6这一单一车型征战中国市场。现下市场下行,一汽马自达销量增长乏力。而在长安马自达“单飞”成功后,马自达将在华重点转向长安马自达已是“司马昭之心”。作为“挑大梁”者的长安马自达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
公开数据显示,长安马自达7月份5700辆的销量相比6月份 8254辆的销量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环比跌幅达69.1%。具体到长安马自达的在售车型,马自达3星骋7月销量为2600辆环比下降了52%。另外一款车型马自达3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62.3%,今年1月-7月份马自达3的销量仅为1.5万辆。北京一家长安马自达经销商负责人对本报记者称,“我们单辆车的盈利已经非常低了,和去年同期相比单车盈利已下滑了将近60%。”
对此,长安马自达执行副总经理况锦文似乎也颇为惆怅。他坦承,“我们目前的销量构成确实是非常单一,我们还需要寻找新的支撑点。”相比于长安马自达过于单一的产品线,同为日本汽车公司的丰田、本田、日产,近年来都已经将小型车、中级车、中高级车,甚至SUV、MPV细分车型全线引入。
此外,长安马自达还遭受着人才流失的危机。在将公司运营部门迁至南京后,原长安马自达“北京办事处”(长安马自达并未进行工商登记)的工作人员已几乎流失殆尽,前市场总监等中高层管理人员纷纷另谋高就。
雪上加霜的是,近日长安马自达在山西太原市的经销商传出退网的消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安马自达方面表示并没有改变下半年扩网60家、经销商总数200家的原有计划。山田宪昭表示,据悉,今年年底前新增的销售网点将全部设在中国内地二三四线地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汽车分析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并不看好这一策略,“在像太原这样的二线城市已经出现长安马自达经销商退网的现象。如果在二三线城市增设多家经销商网点后,势必会造成内部激烈的竞争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终会导致矛盾爆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