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经现场连线]赵阿兴:应从四方面着力解决城市暴雨内涝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8日 14:33  中国经济网微博

  中国经济网8月8日讯(记者 郝红波)7月21日,我国很多地方都遭遇了强降雨天气。范围大,时间长,强度高,多个地方出现城市内涝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7-21”大雨,使得北京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21号的中午开始,北京遭遇了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这场暴雨不仅考验着北京的交通、排水等城市硬件,更考验着北京的城市管理和应急能力。由于历史等原因,北京排水系统的设计只是1到3年一遇,仅能及时排掉此次降雨量的1/5。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挤占了排水系统的升级空间。日前,记者就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等相关话题专访了中国地震局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自然灾害学会首位华裔获奖者赵阿兴教授。

  赵教授谈到,要解决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灾害,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第一,转变领导的思维模式是防范风险,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第二,强化立法,建立健全法制是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和发展形势变化的根本。第三,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是保证我们城市能够安全运行的保障。第四,广泛的科普宣传与普法教育,能够黄金救援和第一时间自救,提高自救的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意识,这是我们基本的保障。下面我想就这四个问题分别加以说明。

  转变领导的思维模式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首先,转变领导的思维模式。从上次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以来,我们主要抓了风险,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更细化了。现在很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各个部门有些事情是找一个单个部门所不能解决的,譬如说交通拥堵以及城市的内涝。城市内涝,一场大雨交通拥堵了,立交桥积水了堵点了,好像这个责任应该是城市的排水部门,但实际上周围的建筑、道路的修建,乃至城市的基本设计上有没有考虑到这些基本的排水强度的能力建设,这不仅仅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所以说,我们首先应该从领导的思维模式上转变。

  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展开考虑,首先第一步执政能力上我们要综合思维,整体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交通拥堵,或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道路积水,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次“7.21”的大水虽然是61年一遇,但是它已经造成了100多个亿的损失,特别是70几条的人命,这个教训是非常沉重的。

  转变领导的思维模式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有下一步的实质上的动作,不然的话我们是穷于应付。为什么我们在一些重大活动,比如说2008年奥运会,譬如说“两会”,我们都可以做到严防死守,这些毕竟是短时的临时的措施,而不是长期的从制度建设上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制度建设问题要从思维模式上转变领导的思维模式,有一个综合治理,整体思维,前瞻性思考。这是第一部分。

   建立健全法制是我们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根本

  第二,应该强化立法,建立健全法制,这是我们能够保证城市基础运行管理能够执行到位的根本。还是拿住房、交通、排水、污染,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来讲,实际上我们的法制建设是落后的。

  对于地下管网的排水设施,市政排水设施,也应该有相应的法制建设。现在仅仅有地方的排水规范,执行不执行它的法律强度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法制条例的话,他就可以不执行。

  设想一下,我们很早以前为了防止扬沙、扬尘,都变成硬化地面,建立了房子以后,没有办法向地下渗入雨水了,雨水都向低洼地方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考虑到综合利用,如果我们要求每一个住宅,每一个建筑物,要求一定规模的建筑物下应该建立一定规模的雨水存储设施,应该多大的排水口径,这里要有一个调试的余地。市政设施只是对于主干道的介入,我们在德国、在法国市政府只是提供主干道,而其他的基础的设施各负其责。你的开发商,你的商业建筑要有自己的排水设施,集中接入到主干道,这个接入雨水的量不是无限制的。

   每一个大的建筑下应建设规定的排、蓄水工程

  排蓄水的工程,它能排多少水、蓄多少水,比如说建了建筑物以后,下一部分我们要讲提高科技水平要有科学测算,要有评估标准。比如我建了一万平米占地面积的建筑物,等于地下一万平米建筑物就丧失了渗透能力,雨水的渗透就变成零,因为都是钢筋水泥建筑物。这一万平米它所积的水,我们有一个降水量,降水强度,每小时比如说10毫米或者每小时1毫米的降水强度,一万平方米在一个小时内它所积的水就应该算出来一个排水量,这个排水量排到哪里去。按理说在常规下排水量不能够都贡献到城市的下水管网,流失了,而是应该贡献到小区内留下来渗透土地,既解决了环境的热导效应,又可以作为中水来进行绿化,来进行养护,同时减小排水的压力。

  将雨水收集起来转化成资源

  持续发展,水是重要资源。我们以前在北京叫旱,强调城市的地下漏斗,北京是一个热导效应,因为我们长期抽取地下水,使得水位在不断的下降。如果我们把水补回到地下去,形成自然的循环,这才是我们可持续发展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的基本。这个需要从法制建设上来着手,不仅仅是法学专家的事,应该也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说强化立法,建立健全法制条例,法制建设,这才是我们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个根本。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是保证城市能够安全运行的保障

  第三,我想应该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应用,这是我们能够保证城市运行和政权稳定的保证。为什么这么说?对于所有的城市,因为我是搞防灾防水风险防范的,应该有一个指标的测算,我这个城市土地承载率最大的承载程度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测算。就拿这次降雨来讲,我们有一个预测的降雨量,同时我们还有一个降雨强度,就是每个单位时间内降下来多少水。降雨量是个总体的概念,如果是强降水同样是10毫米的降水量,在24小时内降下来可以慢慢的渗透,可以慢慢的通过径流消化掉。如果在5分钟内降下来,这是暴雨,很快就会汇集起来,很可能成灾。所以还有一个汇集的水量,汇集水量就应该有一个等高线,水往低处走,哪一个地方是这个区域,所以我们叫风险防范地图,哪个地方是最低洼的区域,最容易富积水。

  每一个地图都有测算的指标,还有一个值。对于消防,对于不同的灾种,比如对于地震、对于洪水、对于风暴、对于消防都有不同的测量数值。对于雨水来讲,比如这一次京港澳高速这个地方积水好几米深,因为我们通常也到现场去考察,也经常路过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在设计上因为周围就是它最低,没有地方再去排水,汇集的水都往那个地方涌,所以在强暴雨的情况下就必然形成一个河或者是水塘,高速公路形成了一条2公里左右的水深几米的河流。这个地方设计上如果没有考虑那就是设计缺陷,尽管现在北京市一预报有暴雨马上市政管委就会告诉严防死守,到积水的易发点有人去值守,起动泵车,但是这个只是临时之举,不可能每一次都这样,劳民伤财,事倍功半。如果我们从建设上,从设计上,从科学规划上有这样一套的量化指标,现在很简单的计算机仿真模拟就可以把极端的情况测算出来,在设计上就可以避免这种极端天气情况下造成的重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断路两天,还没有算间接损失。实际上仅仅从降雨的情况下,除了有降雨量、降雨强度、渗透率、排水能力,最后还有一个设计多大的排水能力,保证通行,让路面的水深永远不超过25厘米,保证车辆正常出行。这才是我们的设计标准,你才能提出来我这条公路的排水能力是十年一遇,还是二十年一遇。现在为什么五年一遇的水就变成内涝了,因为周边都是硬化地面,都是建筑物,都是巨大城市,所以对道路的积水压力就太大了,我们按照以往的那种设计就不行了。所以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也要与时俱进。

   提高自救的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是应对洪水灾害的基本保障

  第四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简单易行的,能够可以做到的就是广泛的科普宣传和普法教育是拯救生命的保障。因为你再有市政府救援,总要有一定的时间,救援队伍赶到可以时间,黄金时间,比如脑缺氧就3秒钟,超过了3秒钟脑缺氧就是不可逆的损伤,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就是一个损害,即使人救活了也可能是植物人,也可能是失忆,将来也是一个社会的负担。所以说第一时间的自救,如果看到前面有水最好的办法我躲开,避开,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力。

  不光是水火无情,是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还是太渺小了,人定胜天那是一种理想,在某些现实情况下我们做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规避它、躲避它,惹不起我躲得起,我绕开它,保存生命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旦遇上了这种情况我怎么去逃生,水淹没车顶,我非常感到遗憾就是好多人不会自救,第一时间在没有淹没车门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赶紧打开车窗逃生,直到水淹到推不开了,撞开了,车已经灭火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想起逃生。我们有的时候生命和财产相比,我们往往比财产看的比生命还重,本末倒置了。

  生命只有一次,不可测试。我们有的时候真正出现了这个问题,我们确实扼腕惋惜,同时也感到我们在关于防灾救灾特别是自防和自救这种教育太缺乏了,太少了。往往我们总结经验,回过来讲我们感到这种问题,如果是进入课堂,利用中小学校从小就做起,像日本每年都有地震演习,像美国都有风暴演习,易发多发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去处置这种事情,这个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作为一个75年海城地震接触过的人,我特别强调也特别希望能够有机会把风险防范的知识传授到课堂,传授到社区,所有的人能够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自救的能力、逃生的技术,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减轻伤亡。展开来讲,比如说交通拥堵问题,我们解决问题从长中短,包括积水也是长中短,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和临时应急的规划,不断规划和完善。

  建立健全相应的问责机制

  

  我原则上同意问责机制。但问责一定要真正落实到责任人,我是设计责任还是施工责任,还是监督监理责任,还是运行监管责任,要分清楚,就到此而已了。

  我国应培养排水系统专业人才

  

  排水系统不是什么高、深、尖的难题,我们都可以把人送到太空去,将来都可以登月。我们老祖宗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以前的宫殿都可以经受住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排水是个什么复杂的事情吗?反问一句,不是,我们完全是没有足够的重视,为什么?没有立法,没有需求。高校设立了课程,没有这样的需求,他怎么去就业,没有需求他怎么去生产怎么去谋生。还是回到转变领导的思维模式上,现在一看软件人员多了,动漫人员多了,实际上几年以前我们没有前瞻性的考虑。因为专业设置是与国民经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的,所以我还是回到第一条要转变领导的思维模式。

  (责任编辑:姜雨薇)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云南巧家爆炸案赵登用被人利用充当肉弹
  • 体育奥运-刘翔预赛第一栏摔倒无缘半决赛
  • 娱乐韩庚江铠同恋爱细节曝光:男方主动追求
  • 财经劳动法意见征集结束 劳务派遣重回审批制
  • 科技美劳工组织称三星中国供应商聘用童工
  • 博客代理律师:幼女被奸妈妈申诉何罪之有
  • 读书金正恩掌权非常手段和秘密武器(组图)
  • 教育掐尖不育苗让多数奥赛金牌得主难成大器
  • 育儿热议男童进女更衣室:易促孩子性早熟?
  • 健康跟腱损伤怎么办 梅毒是如何传播的
  • 女性奢侈品牌在华“减速”“下沉”路难走
  • 尚品雪茄:不以尺寸论英雄 威士忌的东方神韵
  • 星座测试你的人生幸福吗 哪种面相最有福
  • 收藏部分紫砂壶年涨幅达30% 曾国藩印拍16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