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家:
公开预算将成法定义务 不得以保密为由暗箱操作
8月5日,《预算法》修正案草案结束了为期1个月的网上意见征集。接近33万条公众意见,令这一专业性颇强的法案迅速发酵成了大众话题。
有望管住“小金库”
什么叫预算?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朱为群教授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老百姓交出去的税费,共同委托一个“管家”来管理。这个“管家”打算怎么用钱,要列个明细给“主人”看,“主人”同意了才行。
“《预算法》就是‘主人’给‘管家’花钱定规矩的法。”他说。
而这次修订的一大亮点,就是把老百姓能立规矩的范围,从“钱袋子里的一部分”扩展成了“全部”。
征地管理费、养路费、民航发展基金、五险一金……掐指一算,你日常缴纳的钱不止税收一项。在这次《预算法》修订前,上述“血汗钱”并未被明确、完整地纳入预算范围。
《预算法》修正案草案新增条款则强调:“预算分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并首次明确,“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看来,这意味着预算将从只强调“公共预算”一本账变成四本账。“这四本预算,代表着政府的全部收支,理应纳入人大监管的视野。”高培勇说。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一些地方的“小金库”和“乱收费”令人深恶痛绝,一些未纳入预算的政府性收支,发个红头文件就行,数额还不小。而朱为群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如果配以合理的细则,新法就有望管住“小金库”。
“新设的三本账,其收支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支出又如何编制、审批、管理?修正案草案里还没细化,粗线条的规定难免会被钻空子。”他说,“同时,四个账本相对独立也很关键,目前存在一些重叠现象。”
修正案草案目前规定,由国务院负责界定“三本新账”的范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能监督的钱袋子范围有多大,是立法的实质性部分,应该由‘主人’来定,不宜交给‘管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