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
最近,有关春秋航空公司将索赔乘客列入“黑名单”进而拒绝提供服务的话题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其中,多数人认定航空公司的做法失当,应予以抨击。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即便在如此强大舆论压力之下,航空公司仍表现出极强的抗压能力,甚至作为监管部门的民航总局也只是委婉地说“航空公司应该把工夫下在提高服务质量上”而已。究竟是什么使得公众的呼声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呢?
过去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含义过于宽泛,也过于抽象。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表述,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的行为准则必须以全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基准,任何破坏这种最大化的行为必须受到约束和限制,甚至是惩罚。反过来,当我们要判断一个行为的是非曲直,也不妨以这种全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判断准则。
航空服务属于公共资源,所谓公共资源实际上有两个最主要的特性:一是共有性,也就是全社会都有权获得或直接享用公共资源提供的效用,比如人人都有权从阳光中获取温暖;二是共益性,即在不损害其他共有人利益的情况下,人人都有权开发公共资源并且从中获利,比如在不影响周边居民安全情况下利用水力发电进行销售盈利。然而,在不成熟的经济社会里,人们(主要指经营者)往往只注意到公共资源的后一个特性,甚至完全忽略公共资源最重要的第一个特性。
春秋航空公司这次将索赔乘客列入黑名单给出的理由依旧是“廉价航空公司无法满足公司自身能力之外的要求”,其潜台词其实就是:要想获得更高标准的服务,请去乘坐高价航空公司班机。花多少钱享受多少服务似乎很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公平交易原则,或许这也就是春秋航空理直气壮的原因,但请不要忘记,当你从公共资源(班机航线)中获取经营利益的时候,它的前提是必须保证资源的共有者都有权享用其中的效用。假如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对不起,你就该把占有的资源让出来,让那些能做到的人去经营并发挥属于全社会的公共资源的最大化效率。套用一下春秋航空的潜台词:玩不起就别玩,让玩得起的人来玩。
提高资源效率是经济社会行为准则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当空中的航线因为国家防空安全而受到限制时,它就是稀缺资源,因此,国家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证这些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当享用这些资源的共有者因正当要求而被拒绝享用权利的时候,拒绝者的行为就是对公共资源的明目张胆的亵渎,就理当受到舆论的抨击和监管者的约束。但遗憾的是,此次事件中,作为民航重要的监管部门,民航总局的态度似乎不够坚决,也不够清晰,换句话说,民航总局的行为同样没有体现资源效率的原则,抛开对错不说,至少是缺乏现代经济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精神。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像春秋航空这样亵渎公共资源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高速公路和通讯企业的不合理收费等等,其实都是对资源效率的巨大破坏,而解决之道就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公平竞争的核心是市场参与者的用脚投票机制,但这个机制也存在“死角”,即产权转移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而这恰恰是监管职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如果此时监管者不能站出来作出选择,那么钻空子的经营者便理直气壮地亵渎公共资源了。
不单是稀缺的公共资源要受到尊重,即便是无成本的公共资源同样需要尊重。最近北方某省就将风能“划归”国有,引起社会很大反响。经济博弈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博弈双方必须存在利益冲突。当双方不存在冲突时,博弈就显得非常荒唐。比如两个人同在沙滩上晒太阳,阳光对于两个人来说不存在利益冲突,此时若其中一个站起来要求另一个人离开,而理由是“阳光都被你晒了我晒啥呀”,那这个人一定精神有问题。同样地,风能不会因为我用来发电而影响你的使用(除非我把发电的风车造得和天一样高)。这种情况下采取国有化措施,排斥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无偿使用,又有何意义呢?
正面的意义我是没有看到,负面的影响却实实在在存在着。对于类似不存在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因其使用的外部性几乎不存在,因而历来是各国鼓励民众使用的资源。有些国家甚至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激励这类资源的普及,比如对太阳能产品的补贴,对风能发电企业的减税等,其根本出发点就在于通过用途的最优化再配置来提高其他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达到提升整个经济体的价值的目的。如果我们将这类资源国有化,那就意味着资源的有偿使用或者排他性使用,实质上都相当于对无成本性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征税,这就势必形成市场的制约机制,从而将这部分使用者“逼退”,转向传统稀缺资源的索取,其代价是整个经济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倒退,对于经济发展有害而无益。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