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岁高龄的柯达,终究未能留住自己的辉煌一刻。在1月19日,其向法院递交自愿破产业务重组申请。柯达董事长兼CEO彭安东(Antonio M. Perez)将此次的申请,定位为柯达在转型上迈出的“极具意义的一步”。
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从柯达的财务数据上得到最为直观的体现: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再无盈利记录。所以,在更多人眼中,柯达这“极具意义的一步”显得凝重无奈,在胶片业务上分外执着的柯达,曾参与到数码技术变革的每个细节,但是其固执和在数码时代的迟钝,最终导致了其百年沉浮后的陨落。
或许,柯达在1975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之时,未曾想过将在其后的被数码浪潮中损落。彼时,柯达的胶片业务正笑傲全球,并牢牢占据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酣睡的巨人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剂配方制作胶片;八年后正式推出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接下来,X射线的发现,无数世界级照片,诸多新闻热点......柯达提供的光影世界与人们的记忆瞬间紧密相连。哈佛商学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在最鼎盛的时期,柯达在全球的雇员超过14.5亿人,俨然彼时的“苹果”,未曾预料到未来数码时代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力”。
事实上,如今风雨飘摇的柯达,曾参与了数码相机崛起的每一个细节,在其拥有的超过10000项专利中,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
1975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却只是把它作为热身运动,缺乏长远而明晰的战略。
直至上世纪末的1999年,美国市场传统胶卷的销售增长速度仍高达14%。仅仅一年时间,2000年底,胶卷需求开始停滞。
一直将胶卷带来的巨大现金流作为“主菜”,将数码产品作为“小菜”的柯达,在此刻仍认为胶卷的没落是整体经济衰退造成的。
2002年底,柯达终于意识到,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以每年10%的速度迅速萎缩的胶卷市场,从柯达的财务数据上得到最为直观的体现:自1997年后除2007年一年外,再无盈利记录。
专利无疑是柯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一笔财富。近年来不断对苹果、富士、三星等提起侵权诉讼的柯达,终在去年的8月开始兜售其1100项数字图像专利。这笔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财富,吸引了包括苹果、RIM等公司的注意。
时至今日,柯达已成负债高达68亿美元的末路老人,其资产总额仅在51亿美元。而其市值也从历史峰值310亿美元,降至今年年初的1.75亿美元。十余年间,市值蒸发超过99%。
(责任编辑:刘阳禾)
迟缓的转型
躺在传统胶片上沉睡的柯达,在上世纪末仿佛一夜间被汹涌的数码潮水包围。当以尼康、佳能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数码影像的狂潮中筑坝扎营时,柯达终于步上缓慢的转型之路。
2003年,在更换了4位CEO后,彭安东进入柯达,并在2005年成为公司的CEO。柯达之前,其曾为惠普效力25年,其率领的惠普打印机部门每年的盈利高达100亿美元。
人们对这位前惠普高管带领柯达进入新的时代充满了期待。其后,他不仅明确提出公司的未来业务重点必须转到数码业务,还规划出柯达转型的路线。
紧接着,柯达关闭了全球超过40个大规模的照片洗印厂,大规模裁员,并将股息大幅降低,以筹集数码化所需的资金。
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其数码相机业务利润率仅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收入萎缩了17%。时至2005年,柯达斩获美国数码相机市场销量第一,但是快乐却只维持一瞬,接下来的年份,美国数码相机市场老大位置持续为日本企业所占据。
2007年12月,柯达决定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这是一个时间长达4年、耗资34亿美元的庞大计划。重组的目标很明确,把公司的业务重点从传统的胶片业务转向数码产品,却可惜“生不逢时”。2008年金融危机,终结了柯达短暂的复苏势头。
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但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却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这一年,柯达收入近200亿美元,营业性亏损高达5800万美元,其主要的利润来源竟是专利技术的转让。
柯达的转型,始终被外界指责过于缓慢,而保守的态度,早已深入到这家公司的骨髓。曾经的柯达大中华区总裁陈志轩曾说,“想法可以激进,但做事最好还是谨慎些。”
前柯达公关人士、捷信顾问执行董事李意欣对柯达失意数码,表示“的确没有理由能想象到它后来几何级的发展增长,我相信就连做数码相机的那些厂家自身也没有预料到。更重要的是柯达毕竟是做胶片出身,它在数码化转型上的负担不可能等同于本身就是做相机出身的尼康、佳能。”
小众的公司
在新年第一个月,已经连续30天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的柯达,传来的第一个消息就是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这个消息,使得已经在市场失落十余年的柯达,重新回到人们眼前成为焦点,只是这一刻的背后并非是快乐的回忆。
对于负债累累、股价低迷面临强制退市的柯达而言,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其最好的选择。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当一个公司临近山穷水尽之境地时可以通过“重组”业务争取再度赢利,破产公司仍可照常运营,公司管理层继续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其股票和债券也在市场继续交易。
彭安东说,“考虑到此次破产保护法第11章的益处,柯达董事会和整个高级管理层团队一致相信,申请破产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一步,是为柯达未来做出的合适决定”。
他所重点描述的,仍旧是柯达的专利技术,“破产保护法第11章为柯达将两大重要技术组合部分价值最大化提供了最好机会:一个是数字捕捉专利,该专利是广大移动和其它消费电子品所必须技术,提供数字图像捕捉,自2003年以来已经为柯达带来了30亿美元的授权费用;另一个是我们的突破性打印和处理技术,为柯达的数字业务增长提供了竞争优势。”
目前,柯达已经获得花旗银行9.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以保持公司的正常经营,期限为18个月。
柯达的前路在何方?彭安东说,“柯达将变为一家依赖于单一盈利业务模式的‘小’公司,专注于消费数码影像和商业图文影像两个领域”。李意欣以更为直白的话说,“这家公司会越来越小,在很专业的市场领域,成为摄影发烧友们喜爱的小众公司。”
面对柯达的没落,曾执掌柯达中国区的叶莺写下这样一段若有所指的话:“那些年,在与柯达同行的日子里,我们也谈过‘暖水里的青蛙’,青蛙在锅里可以跳出来,要是在一个暖湖里呢?”其后有柯达员工表示,柯达的风格犹如外企中的国企。
在叶莺的带领下,柯达在中国快速的分享着传统胶片的尾宴,并将之变为除美国外最大的市场,至今为止已拥有超过8000家冲洗打印店。
柯达的中国业务,所建立的基础仍是传统胶片大势仍在、数码时代仍未到来。虽然在华市场仍是柯达盈利的少数地区之一,但是时代的浪潮使这样的盈利显得岌岌可危。
无论如何,柯达已然走向末路的尾端,而胶片时代,则伴着柯达的破产一去不返。
(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刘玉林)
(责任编辑:刘阳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