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因还债困难而“跑路”的事件近期在温州频频发生。人们记忆中的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再次变成了现实。所谓“地下金融”的种种问题,重新暴露在众人的眼前。
企业主还不上债,一走了之,留下的或会是一个个乱摊子。总有人会在这样的金融游戏中,受到伤害。民间金融游离于灰色地带,参与游戏的人或者愿赌服输,或者怨天尤人,但损失却多半难以再追回来。
多年来,这样的故事间或出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新的案件。其实,故事并不新鲜,主人公换了,但故事的底本没换。企业主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选择“跑路”,大多数情况下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能够勉强维持运转,又有多少人会奔走天涯路呢?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生态,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折腾”中,显得草莽丛生。
中小企业被迫选择“高利贷”,还是在说明众多中小企业的融通资金之路仍然很不顺畅。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从事非正规金融活动(包括借高利贷或非法集资)的直接动力,还是融资需求。一些民营企业家为了发展企业,在正规渠道无门之后,转向非正规金融,或是直接通过非法途径集资,也的确对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小的影响。
民间金融大多以“灰色”乃至“黑色”的形式存在,表现却异常活跃,虽屡遭取缔或禁止,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客观性。较主流的观点认为,针对这样的难题,要“疏”与“堵”并举。这个思路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所谓“疏”,即是要区别对待各类民间资金,将部分民间金融资金“拉”出地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所谓“堵”,就是对金融“三乱”等进行打压,特别是对于民间“抬会”等诈骗活动,要坚决制止。
民间金融热闹的背后,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个老话题,谈了许多年。很多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难题依旧是难题。在银根收紧的现实大环境下,许多中小企业融资确实很难。这也是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较短的重要原因。无疑,勤俭的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国内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3到4年,着实让人感叹。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解除金融领域当中存在着的不必要的管制,特别是承认和推动民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金融生长。前者,涉及的是金融的继续开放,需要传统国有垄断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后者,是要鼓励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给民间金融以合法的空间,并从法律层面上正式承认民间金融。
以更多带有垄断与计划色彩的金融体制,来服务于日渐市场化的工商企业,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结果必然导致效率的损失。无效、低效的金融体系,不仅容易引发金融危机,诱使金融风险蔓延,亦将严重损伤经济的发展。金融垄断体制的改革老生常谈久矣,近些年间在不断的呼吁中有所改革,但成绩并不彰显。换句话说,中国的金融错配尽管早已进入矫正的过程中,效果至今不尽如人意。
金融领域改革的艰难,如同今日中国许多方面的问题一样,具有“自我革命”的特点。既得利益者如何有动力去切割自己的利益呢?因此,纵然岁月流逝,时光周而复始,但改革绩效一直并不突出。
民间金融往往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具有不规范、高风险等特点。从规范民间金融的角度看,松绑金融抑制的愿望一直是强烈的,探索民间金融出路的努力也很多。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就是一例。部分民间资金,正在通过市场机制追求较高的效率。然而也应看到,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能够规范的只是民间金融中的很小一部分,大量灰色的民间金融行为依然照旧。让民间金融浮出水面,并被纳入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中,则既能发挥民间资金的积极作用,也能更好地避免这些资金在体制外运行、缺少监管的问题。
企业主频频“跑路”,暴露出的是一个真切的现实。民间金融出路何在?一言以蔽之,老生常谈的改革还得改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