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峰 朱芳仪
日前,资产排名美国银行业首位的美国银行宣布,再次出售其持有的中国建设银行一半股份,由此筹资83亿美元。消息一出,引起海内外市场人士的广泛关注。
美国银行是近来继淡马锡出售建行股份后,又一次较大规模出售中资银行股份的机构。建行接连遭遇海外战略投资者减持,是否意味着这些海外资本全面看空中资银行股?
如果你知道新加坡政府投资机构淡马锡在今年7月份以较高价格,通过摩根士丹利出售逾10亿美元建行股票后,又在8月以较低的价格重新买回建行股票,并且在中国银行股票的买卖上,手法如出一辙;如果你知道,2008年5月28日和11月28日,受危机之困而财务拮据的美国银行,曾两度逆势增持建行,然后又在2009年1月7日减持56亿股建行H股股份,那么,你就知道,这些海外资本买卖中资银行股,除了为了差价,比如淡马锡;或是急于变现,比如美国银行此次抛售建行股份,就是因为其缺钱500亿到2000亿美元,不得不额外筹资才能达到美国新的银行业要求,并应对问题按揭贷款带来的官司和损失,本质上,作为一种市场行为,他们的买卖本身说明不了什么。淡马锡如此,美国银行也不例外。如果有人一定要渲染这些资本进出的“深意”,那么,如何解释淡马锡一个月前刚刚卖掉建行股份、一个月后又匆匆买回的行为?难道一个月前的建行前景暗淡,一个月后的建行基本面又突然发生惊天逆转?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这决定了无论这些资本穿的是美国外衣,还是挂的新加坡招牌,资本都不会因为国别而不同。其实,淡马锡也好,美国银行也罢,除了规模比一般资本更庞大,因而进出更容易引起资本市场波动,也更易受市场关注外,他们本质上都是贪婪的资本,赚钱是它们的终极追求。了解这一点,便容易理解他们的行为,也便不会对他们的买卖举动大惊小怪,似乎他们一减持便如海外一些分析师分析的那样,是不看好中国银行业前景,于是山雨欲来、人心惶惶;一介入便表明中国银行业前程似锦,于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其实,人们之所以对淡马锡、美国银行等战略投资者的市场行为格外敏感,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外资身份和影响力、号召力以及人们对他们洞察市场能力的过度崇拜和迷信。背后隐藏的正是人们对自己判断力的妄自菲薄。明明8月份,建行公布的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930亿元人民币(合146亿美元),同比增长31%,但就是有人带着有色眼镜对这样的高增长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如此优异业绩也掩盖不了他们臆测的中资银行在房贷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潜在的坏账风险。而美银的抛售,似乎就在验证他们对建行后市悲观的判断。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股在海外上市,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驻其中的海外资本,大进大出将司空见惯。我们既要以平常心冷眼看待他们的唯利是图和进进出出,也要认真应对他们的行为可能对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防止他们的行为引发羊群效应,间接对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毕竟,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向市场配售56亿股建行H股股份后,曾引发过中资银行股的全线下跌,其中,建行下跌逾8%,中行下跌6.32%。虽然这是市场自己的波动,按道理应当由市场自己纠正,但毕竟市场的波动来自人们对资本大鳄行为的误读。因此,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排除噪音干扰,让市场恢复正常,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