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康菲公司和中海油之所以能够隐瞒事实,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身份特殊而导致的行动上的傲慢——不仅仅是对普通公众的傲慢,还有对于监管机构的傲慢。
昨日,国家海洋局发布消息称,根据7月10日卫星遥感信息,在B、C平台附近再次出现油带,且经进一步海底探测发现,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而根据美国康菲石油公司7月6日就渤海湾油田漏油事件进行的说明,当时海底渗漏点已被全部堵住。
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这意味着海底渗漏点并未被全部堵住,为何美国康菲公司却在早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海底渗漏点已经被全部堵住?对此,存在两个可能,要么就是在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康菲石油公司并未就该渗漏事件的全部真相向公众披露;要么就是在6日以后该油田又发生了新的泄漏事件。
但《新京报》等媒体7月10日曾有报道,记者前一天在溢油海域现场看到,十余条大型作业船仍在进行围油作业。现场工人称,油面清理工作仍在进行。次日,国家海洋局即发布消息称仍有溢油现象。由此可见,康菲石油公司此前没有说实话。而且,如果没有媒体的持续跟进,溢油现象很可能会蒙混过关。
那么,涉事公司发布信息为何总是遮遮掩掩?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因素:专业上的自负和行动上的傲慢。发生在远离陆地的漏油事件,若非有专业人士的参与,普通公众很难知悉事件的真实原因。涉事公司过分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忽视了政府监管机构的专业能力和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度,以为可以通过搪塞就可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因此在事发之后,封锁消息就成为这些公司的第一选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6月份出现漏油事件之后,康菲公司和其中国股东中海油没有在第一时间宣布此事件的原因——他们以为可以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悄悄将海底渗漏点给堵上。
但是,仅仅以专业的自负来解释还很不够,康菲公司和中海油之所以能够隐瞒事实,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身份特殊而导致的行动上的傲慢——不仅仅是对普通公众的傲慢,还有对于监管机构的傲慢。
石油行业在中国是属于高度垄断,“石化三雄”的能力不仅仅是在经济意义上的垄断,同时还体现在他们行政级别上的高配。虽然以政企分开为目标的国企改革已经进行十多年,但是大型国企的行政地位却未发生变化,甚至越来越强化了。可供佐证的是,三家石化企业的领导人在行政级别上都是享受省部级待遇。
国家海洋局作为负责海洋环境监管的机构,从行政级别上而言,并不见得就比中海油高。在现实逻辑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能有多大的力量来对这些公司进行监管,是大有疑问的。在这样的情势下,涉案公司隐瞒事实也就不必“大惊小怪”。
要打破康菲公司隐瞒事实的怪现象,可行之计就在于提高监管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执法力度,国家海洋局派出的联合检查组当前提出了“严肃”要求,但是到底有多“严肃”,康菲公司和中海油如果就是不听,联合检查组能拿出什么“严肃”手段?
从漏油事件发生对外封锁信息近一个月,到现在上演“真实的谎言”,涉事公司的表现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监管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力度,让事件的善后进入正常轨道,否则,不仅伤害监管部门公信力,还会埋下更多隐患。
□傅蔚冈(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