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个税改革定调:工薪免征额将上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8日 01:15  第一财经日报

  是否提至3000元待揭晓,或配套调整个税层级

  孟斯硕

  2011年民生第一件实事锁定个税改革。具体方案有望于本周三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

  昨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将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这已经列入国务院的议事日程,礼拜三就讨论。”他说,“国务院讨论决定以后,将报人大批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本次个税改革可能是一个综合的改革,不仅仅包括个税免征额的提高,还将包括个税层级间级距的改革等内容。

  一位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告诉记者,个税免征额有望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000元,同时,9级超额累进税率有望减少到5级。

  “今年个税改革的方向是:适当降低中低收入者的负担,立足于扩大消费,进一步完善税制,为未来综合与分类征收作铺垫。”相关人士曾告诉记者。

  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逐步完善个税制度。

  本报去年底曾报道,争论许久的个税改革,有望在2011年迈出实质性步伐。当时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改革的内涵或以减轻个税税负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曾有消息称,在“十二五”前期,个税免征额将会提高到3000元。

  但这一消息并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证实。有行业内专家认为,免征额上调“分步走”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而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建议,将个税免征额提高到3000元以及更高。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共调整过两次。一次是2006年,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第二次是2008年,免征额从1600元调整到2000元。

  “免征额提高后,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将被纳入免税范围,更有利于体现税负的公平性。”有专家分析认为,直接提高免征额可以改善民生,但更重要的是免征额的确应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联动,与物价联动,设定的免征额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才能随时照顾公平合理。

  温家宝也强调:“这条措施出来以后,会使整个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受益,无论是工人还是干部,我以为是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我们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

  如何避免高收入者受益较多

  免征额的提高幅度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

  财政部关于“个人所得税制度及管理情况”一文中曾指出,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往往是高收入者受益较多,中等收入者减税较少,占工薪收入者大部分的低收入者,则由于本不需要纳税而不会受益。高工薪收入者减税较多,是因为对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征收,相应在减税时也有累退效应。比如:将费用扣除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000元/月,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纳税减少100元/月,月薪为1万元的纳税人纳税减少200元/月。月薪更高者,减税额也更多。

  对此,有专家告诉记者:“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资水平的确在上涨,个税的免征额上调是应该的。一个税种的改革,主要应该看两方面,一是财政能否负担;另一方面是要兼顾到税收的公平。”

  在收入分配改革渐入深水区之时,对个人收入起调节作用的个税改革也显得更为迫切。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约394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收入约占63%。

  据了解,去年年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共同完成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起草工作。

  一些专家认为,免征额上调配以个税层级调整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个税实行的是9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从5%到45%,而国际上多为4到5级税率。调整个税层级与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效果是一致的,其核心目标是发挥个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适当调高高收入阶层税率,调低低收入阶层税率,加快中产阶层的培养。

  去年底,曾有方案就个税层级调整作出建议,其中,第一级从目前的500元(扣除2000元起征点后)调整为2000元,税率调整为5%;第二级调整为2000元到1万元,税率为10%。但这并非唯一选择,还有其他备选可能。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分类税制,即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11个征税项目,并相应规定了每个应税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及计税办法。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