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新使命:助推经济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02:48  第一财经日报

  聂伟柱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转型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规划开篇即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资源调配功能。经济转型,需要在资源分配上给予新兴产业倾斜和支持。

  “十二五”期间,金融新使命开始凸显。

  信贷“三低”现状

  目前来看,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经济增长依赖出口拉动。

  11月初,在财新峰会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当前经济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象。我国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支撑,第一产业相当薄弱,第三产业占比也较低。

  事实上,这种不协调的状况既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也表现在金融行业之中,其中,又以银行业的信贷资产结构表现得最为典型。

  11月初,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在出席某论坛时表示,我国银行业的信贷结构存在“一高三低”问题。所谓“一高”是银行业长期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过高,这将给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所谓“三低”,第一低是商业银行在生产、流通、服务业中的贷款占比较低。上述三个行业贡献了60%的GDP,但各家商业银行在这三个行业的贷款占比平均水平大都在45%左右,最多的也只达到50%。

  其次,“第二低”是商业银行对中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李晓鹏认为,大型企业是银行拼抢的客户,信贷支持自然到位;而目前大力倡导的增加中小企业信贷,落脚点更多的是放在小企业信贷上。

  “第三低”是,在我国金融消费中,依靠电子化消费的比重较低。例如,在我国信用卡融资占比不到1%,而发达国家信用卡融资占比一般在15%左右。

  “‘十二五’规划强调,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商业银行必须要主动顺应新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当前,银行业也正在总结自身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促转型着力点

  “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出台不久,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表示,银行业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主动促进和推动经济转型。

  信贷作为银行业的核心资产,同时也是支持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金融危机之后,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适应“十二五”经济转型,显得必要且紧迫。

  蒋定之认为,优化信贷结构体现在四个重要方面,即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发展低资本消耗项目);优化信贷业务发展目标(更多关注信贷业务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信贷业务的产品结构。

  金融危机之后,膨胀的虚拟经济得以抑制,银行业被要求回到服务实体经济的主业上来。中国银行副行长岳毅认为,全球金融行业正在进行大变革、大调整,银行业重新向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回归,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发展成为主流。

  而国内来看,扩大内需、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已是经济转型的核心任务之一。对此,蒋定之表示,银行业机构要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的满足。

  政策双赢

  实际上,长远而言,银行促进经济转型与自身发展不是矛盾,而是双赢选择。

  “对于不同的产业,银行总行都会制定行业信贷政策指引,引导分支行贷款投放。”某国有大行战投部人士表示,根据国家产业的新情况,总行层面会及时调整政策指引,分行操作层面则体现出信贷的新动向。

  上述国有大行战投部人士表示,如此的管理流程,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银行响应国家号召,支持经济转型。事实上,出于风险控制以及利润收益的考量,银行业对国家政策的变化往往十分敏感。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面临着进入或退出特定市场的选择。”蒋定之认为,银行业要提高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研判能力,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方向和趋势,抓住机遇,实现银行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

  现阶段,银行的利润构成中,利息收入仍占收入的绝大部分比重。这意味着,信贷资金在哪些行业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利润。显然,踏准国家政策,提前布局下一个新兴的产业,未来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