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经济“亚军”头衔的虚与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01:57  第一财经日报

  王慧卿

  编者按: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事实上,关于中国GDP超越日本的预测早就出现,高盛集团在21世纪初就发表报告,预计中国可能在204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甚至还有比高盛更乐观的报告。

  GDP排名第二并不代表中国是世界第二,中国的人均GDP也仍旧只有美国的1/15,不到日本的1/10,贫困人口还有4000万,经济发展也面临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曾经的“老二”日本的发展轨迹和教训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又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增长,令全民受益?

  不管怎样,这一天来了。

  多少年来,中国崛起、中国超越日本的提法就不绝于耳。就在今年8月,这些说法终于变成现实。8月1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数据,今年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为中国所超越。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国。

  尽管有专家表示,仍需等待全年数据出炉;也有些人认为中国GDP数据有虚假成分;但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张毫无疑问。

  1979年~2008年30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1960年中国GDP总量仅600多亿元,到2009年则超过了33万亿元。

  与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9%的预期相比,美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在3%左右,日本预计为2%,欧洲可能在1%左右。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率,超越本来就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专家们仍然认为,此番取代日本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国经济规模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经济的发展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大国在内的二十国集团(G20)中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千年轨迹

  有言论称担心外媒的“捧杀”;也有声音说,应谨防“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有人则认为中国GDP存在水分;有人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有乐观主义者称,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中国都是世界第一大国。如今的发展,不过是取回往日的荣光。根据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宝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国抢去。在150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规模占全球四分之一。

  辉煌的历史并不能保证荣耀的将来,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也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很难说中国当前的崛起是往日地位的恢复,中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良好的政策。

  在日本二季度GDP数据披露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就指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希望多输入一些平和的心态。”他说,“这样,能够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期持续得更长一些。”

  专家们也普遍认同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成就。“经济增长是实打实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则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在此时超越日本也存在一些契机。经济危机当中,日本所坚守的高端产品需求严重下降,而中国产品以性价比取胜,在危机中反而受欢迎。另外,汇率升值使以美元计值的GDP规模上升,以及汇率升值带来的资本流入也推高了金融市场、创造了GDP。

  人均数据更富含义

  不过,在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的消息传出的第二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就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GDP只是反映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姚坚说,中国人均收入只有3800美元,位于全球108位。根据联合国统计,中国还有1.5亿人一天收入低于1美元。姚坚表示,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的发展,这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所决定的。

  郭田勇认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存在水分,过多依赖投资和外需,有些投资效率并不高。同时也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附加值低,污染比较严重。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在本轮危机当中,日本虽然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但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普通居民也拥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应付通胀和通缩以及短期的收入下降。

  孙立坚分析,人均GDP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创新产品也需要有更高的消费能力才能有市场,人均GDP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对产品是否符合低碳等环保要求将更加关注,也更加有能力承受这些要求带来的成本提高。他称,只有人均GDP实现足够的增长,才可能实现更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以及科技、环保、教育等领域,中国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专家分析,在目前的增长方式下,中国面临的环境约束已经到了空前紧张的时候,资源的约束,包括能源进口,都面临重大挑战。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速度,都已经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是关键。这也正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所在。

  GDP第二之“虚”

  除人均GDP仍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外,中国在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等诸多方面仍与日本存在差距。

  孙立坚特别指出,应关注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数据。日本的产业空洞化趋势由来已久,大量产业移往海外投资,日本企业家和海外投资在国外继续创造着大量财富。以一国国民创造的财富来衡量,可能更能正确反映日本的经济实力。

  与之相比,中国的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绝大部分财富都是在国内创造的,而且国内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资企业。因此,单从GDP考虑中日经济实力对比,会有所偏差。

  分析称,靠规模取胜的中国制造业决定了“中国制造”附加值较低,而“日本制造”附加值相对较高,即使是同样规模的GDP,内涵也相差甚远。

  由于资源有限等国情,日本在崛起之初,就选择了集约化的增长之路。最初,日本封锁外资企业,以发展本国企业;而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日本通常采购回来再拆开研发。注重研发、提高附加值来增强竞争力,是日本一贯的发展策略。另外,日本的管理技术非常先进,发展出了零误差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日本教训”

  日本的亚军头衔已经保持了逾40年,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出现日本经济何时超过美国的讨论。然而《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加之经济发展成熟、人口迅速老龄化,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进入“失去的十年”。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种压力在当前发达国家陷入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乏力的情况下,更为严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率在9.5%以上,新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增长率已经超过10%。这种经济奇迹会不会中断?中国会否也遭遇“失去的十年”?

  “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比较强,国内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郭田勇分析,“如果说人民币大幅升值,或者出现《广场协议》的话,中国经济可能遇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不过,他认为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一方面因为日本内需有限、只能依靠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未能控制资产泡沫。

  “吸取这个教训,我们应当做好宏观政策调整,一方面不要学习日本,采取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的方式来解决结构问题,而是让汇率更有弹性,更市场化;另一方面控制资产泡沫,在这种条件下调整宏观经济结构。”郭田勇说。

  “人口红利”仍有可为?

  中国国内的广阔市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的“人口红利”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优势,这是中国经济区别于日本模式的重要方面。

  然而,随着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出现、加薪潮来袭,“人口红利”走向末尾的思潮开始泛滥。

  不过,孙立坚表示,不能太快下结论说人口红利已经走向末尾。他认为,日本劳动生产率已经很高,日本工人已经充分发挥效率,要凭借人的因素增加产能,只能靠支付加班费;但在中国,劳动低效率的情况到处存在,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的话,还有很大的潜力。

  而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西部发展计划的启动。孙立坚认为,中西部发展计划大部分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工作是不是可持续?当这些工作机会消失后,大量民工又会出现。

  有分析称,目前虽然“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逐步成为社会中流砥柱,老年人在中国人口中的比重也在增加,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劳动力数量相比其他国家仍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这也表明中国经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工人技能;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开始提高,人均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中国经济的潜力非常大。”孙立坚对中国经济的前景非常乐观。

  易纲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率在9.5%以上,新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增长率已经超过10%,按照人类经济增长的规律来讲,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肯定会逐步放慢一些。他认为,中国在增长速度问题上应该多放入一些平和的心态。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增长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要调整经济结构、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其真正含义都是在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