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限稀土出口,不存在所谓的补贴,更没有歧视外国企业
王佑
美国启动对华新能源政策的“301调查”,引起了多家企业的强烈关注。日前,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及行业协会正在积极应对。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获得了一份由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下称“USW”)提交给美国贸易委员办公室的详细申诉书,列举了中方五大涉嫌“违反”世贸组织规定的质疑。不过,国内新能源企业及相关人士对美方的质疑一一予以反驳,认为美方的质疑乃“子虚乌有”。
未限制稀土出口
USW首先指出的质疑是,中国政府限制稀土出口。该报告称,稀土元素等矿物质是十多种重要绿色技术(包括太阳能电池、风机、高级电池和节能灯等)的关键原材料,在绿色技术应用上不可替代。
“目前,中国稀土产量是世界产量的90%,而美国对稀土原材料并无生产。美国最后一个生产这类材料的工厂在数年前被中国收购,其生产设备也运到了中国。”该申诉书认为,中国利用出口配额、关税和许可证申请程序限制稀土出口到美国及其他国家,从而提高了这些原料在国外的价格,降低了国内价格。“就在最近,中国逐步限制稀土矿物质的出口,将出口配额在2009年的基础上降低了一半,同时又计划增加稀土在国内的生产。”USW表示。
一位稀土界人士告诉本报,据美国能源专家分析,中、美、俄及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36%、13%和19%及5.5%,“后面三个国家都把自己的稀土资源藏了起来,到底是什么目的呢?美国若是缺稀土的话,他们自己完全可以开发利用。”
日信证券研究员汪华春也预计, 2013年全球稀土供应格局将发生质变,规模较大的Mountain Pass和Mountain Weld将会集中释放产能,加上其他小矿山的产能释放后,中国的产量将下降到全球80%甚至更低,且国外矿山的成本及品位可能比国内企业更有优势。2013年,全球稀土供需状况将平衡。
此前,中国商务部有关人士也指出,中国对稀土开采、出口等管理措施符合国际规范和世贸规则。
五类补贴“子虚乌有”
USW还提出质疑,中国有五大类的“禁止性”补贴,包括“乘风计划”(中国国产风机发电设备的贷款利息补贴)、风电特别基金(即向风机生产商提供每千瓦600元人民币的拨款,相当于一台风机成本的5%~10%)、出口产品研发基金(不少于一半产量用于出口,或者年出口额超过1500万美元的企业,可能获拨款)、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项目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出口信贷担保。
在保险和担保问题上,USW进一步称,中方个别信贷利率仅1%~2%,这导致中国生产商严重挤压了美国出口商的世界市场份额;2009年1月到7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中国出口光伏产品承保了总计12.5亿美元,覆盖近半数中国出口光伏产品。
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同良告诉本报,中方的上述做法是符合WTO规则的。“如‘乘风计划’,1996年由国家经贸委提出,现在早已失效;风电特别基金则是一个科研基金,这种做法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举个例子,我国要开发某类新的风机产品,政府会对各公司提供的前50台样机做资金上的补贴,以便做出最佳性能的产品。这又违反了什么规定呢?”
招商证券研究员汪刘胜也表示,美、德、日等国家都会采取类似的补贴、贷款、担保方式来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就在今年7月底,美国一个30兆瓦的风电项目也获得了政府1亿多美元的贷款。美国对新能源产业的贷款及融资估计要达数百亿美元之多。为什么单单要指责中国呢?”
“歧视外国企业”说法不成立
除了上述两类指责之外,USW还列举了另三项“涉嫌违反WTO规则”的内容:(中国)对进口货物和外国企业存在歧视、要求外国投资者技术转让以及“导致贸易扭曲”的补贴。
申诉书写到,2009年,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与中国地方政府签订的发电站建设协议中就涵盖一个承诺,要在中国建设一套光伏设备供应链;当年,美国常青太阳能公司打算在华设厂时也一并转移了其热水器技术,且该公司在美国麻省的工厂迁移到了中国。这些做法都被美方看做是不公平现象。
东方证券研究员邹慧反驳,在中国建配套工厂、转移高新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也能促进中美双方的技术交流,都是很正常的要求。如果说还是从国外采购高昂的设施、每次技术开发都要通过远程沟通的话,商务、人力成本都是很高的。
USW还表示,中国政府补贴给绿色技术领域后,帮助了中国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压低了售价,“2006年到2009年间,虽然中国风电市场增长了十倍,但美对华出口的风机成套设备、齿轮等各降了81%和67%。此外,2006年至今,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风车塔、风车杆设备增长了7倍,进口增长远远超过美国国内需求的增长,侵蚀了美国生产商在美的市场份额。”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对此称,美方列出的一些数据并不准确,不少都是臆想和猜测的。
刘同良表示,这几年中国风电企业的突然崛起,主要是竞争的结果,并不违背国际惯例。
汪刘胜也表示,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增速较快,值得美国企业自身做深刻的反省,一味指责他人,看不到自己在研发、生产上的落后,只能让自己更加退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