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5.4万亿元灰色收入之争 > 正文
蔡劲松
近期一组数据的公布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争议。一是有关权威部门公布了1457宗闲置土地的“黑名单”;二是关于中国有“6450万套空置房”,数据来源据说是根据国家电网统计的“连续6个月电表读数为零”的房屋数量;三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披露的2008年我国存在“灰色收入”约5.4万亿,而且这部分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速。尽管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对于数据研究和考证的标准和方法也都有不同的议论,但是,这些数据所反映的事实——有大量的土地、住房被闲置,存在的“灰色收入”数目不小——却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这些数据尽管反映的是不同领域的社会现实,但如果联系起来考量,却都是涉及财富及其收入方式和分配等社会热点问题,也即折射出了“资产依赖型”和“交易驱动型”模式,是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黑洞”。
从制度的意义上说,土地增长的价值应该归全民所有,交易带来的增值要体现公平的“游戏规则”,而“灰色收入”的空间应该有制度的“挤压”使其显性化,这样才能使社会财富的获取和分配体现公平性原则。然而,从2009年的中国内地富豪榜上可以看出,房地产业是富豪们的主要财富来源,在上榜行业中,房地产富豪数量超过制造业、金融与投资业,高居第一。而同期美国的富豪榜上,地产商缺席前40名。这被认为是“美国富豪与中国富豪的最大区别”。由此可以发现,“坐地生财”的漏洞导致了这种在闲置中也可以增值的畸形财富产生模式。
而“空置房”与“灰色收入”的联系更是紧密,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研究,“中国的灰色收入可能正暗暗地支撑着房价”。对于拥有“灰色收入”的暴富群体而言,钱既然是“灰色”则无论放进保险柜还是存入银行都不塌实,而买房等待升值,既安全又不用公示和申报,还可以放大财富效应,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联系起来分析这些带来争议的数据,可以使人打开思路。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要点不在“涨工资”而在于对“资产依赖型”和“交易驱动型”的机制漏洞进行弥补;对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而言,以制度,包括税收制度等在内的政策指向,必须要将“矛头”对准“囤地”和“炒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