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要对房贷质量过于自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 08:52  中国经济时报

  ■张炜

  上海等地二、三套房贷松绑的消息,在近期引发市场对楼市调控可能夭折的议论。从官方的表态及媒体的进一步调查来看,第二套及以上房贷其实只是放贷数量下降,并没有如前几个月媒体所报道的暂停发放。这或许反映出银行对房贷质量的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一个好现象。

  自今年4月调控政策升级以来,楼市成交量呈现明显萎缩。有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住宅总成交面积620.27万平方米,同比2009年减少49.75%,比2008年同期减少29.97%,其中二季度成交量不足2009年同期水平的2/5。相比之下,房贷的降温逊色许多。上半年,上海全市个人房贷增加508.9亿元,同比多增206.8亿元,其中第二季度增加170.8亿元,6月份个人房贷增加30.8亿元。

  比较上述两组数据可以发现,上海个人房贷的放贷数量与住宅成交面积的变化“步调”并不一致,且存在着一定的背离。按先买房、后放贷的程序,银行个人房贷数据反映市场的冷热会略显滞后。但从6月份上海个人房贷增加30.8亿元来看,与5月份已经出现的楼市成交降温状况不相符。这说明楼市调控虽以差别化信贷为重头戏,市场上一度反映个人房贷申请难,但银行放贷量的降温低于预期。再从二套房贷来看,尽管二套房贷几乎变成了“过街老鼠”,但在6月15日至30日间,上海4家主要银行第二套房贷总共审批通过63笔,环比只减少了27笔。

  从继续增加的势头来看,称得上个人房贷业务依然红红火火。这种局面是盼望房价降下来的购买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会引来对房贷风险的警告,但银行不一定很在乎。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对于楼市调控及房价下跌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些银行负责人首先强调的是城市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房地产依然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换言之,楼市调控并不可怕,调控过后依然会重新回到增长的轨道上,房贷风险不会成为大问题。

  就商业银行而言,对房贷质量过于自信,未必是一个好现象。首先,银行不该对房价上涨寄予太大奢望。对于房价的后期走势,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大争议。有机构预期,房价不会大跌,相反会在调控过后或报复性增长。也有专家指出,中国住房市场的问题比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更为严重。对此,银行不该选择做“死多头”。要知道房价上涨如同击鼓传花,最后的滋味肯定十分苦涩。面对不断创新高的房价收入比,银行需清醒认识到风险的扩大,而不该成为吹大楼市泡沫的推手。

  其次,对房价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不能太乐观。前几个月披露的房贷压力测试,似乎表明楼市调整风险对银行来说有惊无险。实际上,国内银行没有真正意义上经历过房价调整,压力测试难免有纸上谈兵的成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说明银行对风险控制过于自信而酿成大错。房价调整的风险与压力究竟有多大?会不会在房价调整的同时遭遇其他经济风险,这些问题现在还看不到准确答案。

  再次,银行不该过于依赖房贷业务的利润增长。不少银行的房贷业务占比偏高,有人甚至把银行股戏称为“半个地产股”。如果房贷业务继续偏重,既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也无益于银行的风险控制。

  银行有必要反思:为何不热衷于1.1倍以上贷款利率的小企业业务,而看重贷款利率优惠打折的个人房贷业务?难道仅仅是因为个人房贷业务的不良率低吗?这与银行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薄弱是否有关?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