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纵论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
周荣祥 许 岩 徐 涛 郑晓波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 李慧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崔小勇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小蕾
证券时报记者 周荣祥 许 岩 徐 涛 郑晓波
编者按: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出齐,显示我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而在当前有人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已成定局,担忧中国经济会陷入通缩,甚至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下,证券时报约请到了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崔小勇、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四位专家学者进行圆桌式对话,就下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走向、保持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与解决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上半年宏观数据较为理想
记者: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刚刚公布,整体情况还是较为理想的。请问您怎么评价这些数据?
左小蕾:从已公布的上半年GDP和CPI数据能看出政策调控的结果,特别是货币政策,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虽然增速减缓了,上半年经济数据也仍然保持强劲态势。在目前低通胀预期、低风险、平稳增长的大环境下,关键是要继续进行结构调整,不要有太多的高增长偏好。
梅新育:上半年两位数的GDP增长率是非常高的,无论是与自己纵向比较还是与别国横向比较都是如此。在去年保增长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都实行了力度强大的反危机政策,而反危机的重要内容就是大量投放货币,其所带来的必然副作用就是资产市场泡沫大幅度增加,以及商品市场出现通胀压力。去年底今年初,人们普遍担心会不会出现奔腾式的通货膨胀,但从上半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虽然有某些商品,比如绿豆就一度出现了非常戏剧性的价格暴涨,但总体来讲通货膨胀没有出现我们所担心的那样糟糕的状况。从这点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应该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崔小勇:上半年数据整体还是较为理想的,正朝着宏观经济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体来看,上半年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速有不同程度的放缓,GDP增速在两位数以上。价格走势方面,虽然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但CPI同比上涨较为温和。
李慧勇:二季度GDP增长10.3%,低于我们预期的10.5%,主要原因是6月份工业增加值低于原有预期。在出口继续高增长、投资和消费基本平稳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的迅速回落可能和去库存有关。我们认为,经济增长率将继续逐季回落。
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记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淡中国经济下半年的走势,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外机构调低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在您看来,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否已成定局?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有多大?
左小蕾:市场目前对欧债危机会否拖累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忧心忡忡,已经有不少人在说中国经济也要二次探底。这是危言耸听。温家宝总理前期在日本提出“要做好二次探底的准备”,其实是针对全球经济而言,并不是针对国内经济。欧元区经济下滑的影响完全不能以2009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为“底”来参照,并进而表述为“二次探底”。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不会比2009年的形势更恶劣。
所谓二次探底,应该是经济进入一个比较大幅度的下滑过程,如GDP增速跌至6%的历史新低。可目前有哪种迹象显示出中国GDP增速可能跌到6%?没有吧?既然没有,“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就是危言耸听。
李慧勇:目前的中国经济减速主要是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目前看来,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信贷均衡投放,下半年信贷将比去年下半年明显宽松;二是保障性住房投资的加快,将稳定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三是民间投资增速的加快将降低国有投资增速,放慢对投资增长的不利影响。
据此,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约为10.2%。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外需增强,投资下降,内外需更加均衡,三、四季度增长率可能分别为9.7%和9.1%。总体而言,虽然经济有所回落,仍属较快增长。
崔小勇: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的复苏态势,但随着4月份房产新政出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人民币被动升值以及欧洲进口需求减少,影响了我国出口增速的回升。在投资和出口增速双双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回落趋势。但这是一种正常回调。虽然面临诸多“两难”问题的挑战,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这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基调。
梅新育:5月份以来实体经济增速下降,我觉得应该说是正常的。2008年底至去年年初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度回升,很大程度是依靠在反危机政策下的大量货币供给和超强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这种规模的投资增长、货币政策大幅度放松不可能永久持续,必定有一个逐步退出的过程,4万亿的投资计划也要有个告一段落的时候,因此,有几个月、一两个月的增长速度下滑是正常的。
我们不能指望中国经济连续维持那么高的增速,我们希望中国经济是马拉松长跑冠军。所以,对于经济增长我们要抱着适度的期望目标,对于经济增长一度放缓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待。
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记者:今年一季度,外界非常担心中国出现通货膨胀,如今这种担忧逐渐缓解,甚至有人担忧中国会再次进入通缩。对于价格走势问题,您有何看法?
李慧勇:6月份CPI上涨2.9%,低于预期。CPI涨幅回落主要和食品价格的回落有关。通胀高位回落,使得通胀压力暂时下降,但目前还难言趋势性拐点。譬如,受夏粮减产的影响,面粉等价格再次出现上涨;阴雨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等,这些因素可能还会使得CPI涨幅出现反复。CPI的高点可能会在8月份前后出现,从四季度开始,CPI涨幅将趋缓。
崔小勇: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必然影响到通货膨胀水平。但这中间有个时差问题,现在的货币政策只会影响将来的通胀率,而不影响当前的通胀率。从2003年到2008年,我国信贷投放规模在3万亿到4万亿之间,2009年信贷投放更是近10万亿。今年虽然有所紧缩,但也在7.5万亿左右,货币发行规模仍然很大。这必然会引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通胀压力。
当然,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比如实体经济行为中的商品供需关系变化、产品供给成本变化、通胀预期变化等。因此,对价格走势的判断,要求我们尽可能对所有影响因素都加以考虑。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对通货膨胀很难作出准确预测。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际GDP与潜在GDP之间保持同步增长,那么从统计意义上看,仍然会存在通胀压力。
左小蕾:今年的通货膨胀不会恶化。从总需求的角度看,通胀是温和的。如果不刻意地去推动高增长,货币供应量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总需求整体的上涨带动价格的上涨是比较温和的。
梅新育:通胀压力应该是缩小很多了,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已经成功地收紧了不少,且并没有付出经济萧条的代价。但通缩我觉得还不至于吧。
出口不能盲目乐观
记者: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短期变动较为剧烈。目前中国的投资和出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您是如何分析下半年投资和出口的发展趋势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