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芸茜 钱秋君 王晓薇 北京报道
温家宝总理早在2005年就曾说过,人民币升值将会出其不意。事实是,人民币升值的确给了世人一个出其不意。
6月19日,中国央行在短短不到1000字的新闻稿中宣布重启“汇改”。而在此后不到一周时间,两年内的第四次G20集团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
选择如此微妙的时间点进行汇改,仿佛又把人们拉回到2005年汇改——一样的外部压力,一样的时间节点,但是,这一次中国政府想得到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并没有完全重复2005年7月到2008年6月的轨迹。汇改5天,人民币汇率初现双向波动。对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此次汇改,人民币汇率不再像2005年首次宣布汇改后对美元单边升值的态势,这体现了我国汇改的进一步成熟,也符合此次监管层的改革目标。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应对美国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图谋,我们就要顺利完成我们的改革,绝对不能单边升值,推动企业家与美国进口商谈判,提升出口加工产品的价格,是最重要的。
与此同时,6月22日中国央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份,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汇改重启加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调整,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汇改重新启动
事实上,中国政府于2005年7月21日启动汇率机制改革,就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孙兆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年的汇改并不完善,一是因为金融危机;二是银行农行股改未完成。这样也使大家产生一个误区,一谈到汇改就认为是人民币对美元直接升值。”
实际上,在金融危机暴发后,人民币汇率采取了实质盯住美元的机制,开始直线“挂钩”美元并与之“携手”走过了2年时间。
从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基本在6.826至6.828的区间内运行。然而,窄幅波动只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而如今重提汇改,新意在于“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6月16日发给G20各国领导人的信中说:“具有弹性的汇率所释放的信号,对于支撑全球经济更强劲、更平衡的复苏而言是必要的。”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中国,但任何人都知道,这显然是针对中国而言的。
因此,中国选择在G20高峰会前宣布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主要是在显示中国在汇改上的诚意,避免一场可能而来的贸易战。
明确双边汇率机制
6月19日在央行宣布汇改以后,部分专家预言人民币汇率会大幅上升,但很快预言就被打破了。
在央行宣布重启汇改之后,本周前四个交易日出现“一波三折”,周一走平,周二下跌0.43%,对美元中间价突破6.80关口,创下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新高。随后周三上涨0.18%,而到周四又小幅下跌。周五,截止记者发稿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7896元,再创新高。
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立即显现更“灵活、弹性”的双向波动。“出现‘双向波动’的情况是正常的,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经济的反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对本报记者说。
张燕生表示,此次央行宣布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双向波动”的走势也符合监管层的改革目标。未出现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单边升值的情况,也体现了汇改走向更加成熟。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走势,谭雅玲认为:“目前来自市场上的技术运作盯紧的人民币升值目标区间是5%,我认为中国政府能接受的程度不超过3%,而经过两天的中间价调整,市场也感觉到了中国的决策力和控制力足够。鉴于汇率对于贸易的影响,人民币升值2%是出口市场容忍度的上限。”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做出了同样的升值幅度预测,但他认为按照目前一日最多300点的浮动计算,2-3周内,人民币就可以完成3%的升值。“但这一波升值并不一定会持续到年底,年底改盯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也还会出现回调。”何志成说。
终极目标:可自由兑换
业内人士表示,汇改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民币要完全可自由兑换,不仅是经常性贸易项目,还包括非经常性资本项目。
6月22日,中国央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份,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这20个省份的进出口量占中国进出口量的90%,试点范围的扩大将会加大在全球贸易中的人民币需求,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谭雅玲说,“但我们也要注意,在全面放开人民币跨境结算过程中对进出口企业做好制度保护。”可见,本次汇改重要目标之一是能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而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已有一个既定时间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至2010年)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进程纳入五年规划中。随后2009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中心要扮演规模巨大的国际流动资金的中介角色,各种货币经常大量汇集或流出。若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再多的机构集聚也不会产生可观的资金流量。因此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当然离不开本币的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其实就是自由兑换。最终自由兑换的前提恰恰就是汇率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且挂钩一篮子货币的政策。由此算起,至多10年,是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漫长的等待期。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评价或许可以代表多数市场人士的观点,“整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