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另类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7日 20:56  南方周末

  吉利并购沃尔沃,失败是正常的,成功了则是真正的奇迹

  吉利收购沃尔沃,因其各方面的不匹配而格外吸引眼球。郎才女貌的婚姻固然让人羡慕,七仙女下嫁董永更有新闻价值。

  媒体关注的吉利收购沃尔沃会获得多少好处,我觉得意义不大:这是协议双方的事情,我们连合同条款都不清楚,瞎猜什么?至于吉利收购会不会成功,更是没谱:谁清楚吉利的能力和沃尔沃的状况,判断是否能够融合?当然李书福比我们更有发言权。现在各路专家意见,基本都是扯淡,要么老生常谈,要么浮光掠影,要么胡说八道。

  有人为中国企业骄傲,以为我们可以收购国际著名品牌了,牛!有评论说此事件表明国际汽车市场在向东方(实际说的是中国)倾斜,则未免有点飘飘然了,言之过早。

  我倒想说的是:如果吉利收购后最终没能成功整合沃尔沃,以失败告终,很大的责任在我们政府。

  为何这么说?因为我们长期以来的汽车产业政策没有给吉利和李书福更好的学习机会、更好的竞争条件和更好的商业发展环境!

  设想一下,吉利整合沃尔沃失败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不外乎:缺乏汽车行业尤其是国际汽车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无法驾驭高端品牌;技术储备不够难以消化吸收沃尔沃的技术充分发挥其效益;对国际汽车企业文化不了解导致两个企业难以融合;资金实力不够难以支撑收购后的巨额资金需求致使资金链断裂;消费者对于吉利的不信任也可能影响到沃尔沃的品牌价值和市场营销……

  甚至可以想象,吉利如李书福所说争取在几年内使沃尔沃扭亏为盈或许可以做到,但其惟一出路就是转移生产到中国(已有意向在北京或天津建工厂)、零部件尽可能本土采购以降低生产成本。如此固然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扭亏为盈,但其中的最大隐患是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降低,对沃尔沃品牌的核心价值如安全(世界上安全性最高的车)等造成致命打击,最终导致高端客户抛弃沃尔沃。而假如出现丰田此次大规模召回之类的事件,以吉利的实力是万万经不起这等打击的。

  我们不能通过警告吉利就能使其避免这些问题。甚至中国企业要真正在国际并购中大展身手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为何我国企业缺乏国际并购的必要要素?以吉利来说,为什么没有通过以前在国内国际的经营活动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技术、资金、品牌实力,从而为国际并购奠定基础呢?

  答案在我们错误的汽车产业政策!根源不在企业而在政府。

  我们的汽车产业政策,至今未脱离计划经济思路和模式,即:政府严控市场准入,投资汽车项目必须由中央政府审批,并以避免重复建设等等名目严格控制新上汽车项目和扩大投资规模,甚至新上车型都要中央部门审批,最荒唐的是连汽车上的商标组成、文字、字号都要政府规定;市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如所有行政垄断半垄断的行业一模一样),虽然汽车行业是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但整车和发动机项目至今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限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汽车项目数量,民营资本进入受到严格限制,更不可能跟国际大汽车公司合资,实际上形成了我国汽车市场国有资本与外国资本寡头垄断国内市场的格局,市场竞争力度大大削弱;汽车进口严加控制,以前是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共存(由此导致1980、1990年代长期大规模汽车走私),加入WTO以后我国承诺取消汽车进口数量控制,但至今为止仍以备案为名进行事实上的数量控制,导致国内汽车市场与国际市场继续割裂,价格扭曲严重(尤其是在中高档车领域价格差异巨大),在严重损害国内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生产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在中高档汽车领域和整体层面完全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

  吉利这样的民营企业,在这样一个领域里的待遇可想而知。

  首先,进入成本极高。多年前李书福曾经说为了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进入目录)花了两千多万,最后还是通过一个重庆的农用车生产企业绕道进入。

  其次,分享垄断红利。吉利费劲挤进去后,当然也享受了市场垄断和扭曲的好处,得到了在一个充分开放竞争的市场里不可能得到的收益——难以想象,一无经验二无品牌三无技术四无资金(当时李书福说拿5亿元投资企业,这样的投资在成熟的市场里搞汽车连个泡都不会冒)的吉利居然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立住了脚,分享了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

  这个案例刚好可以说明计划经济的控制市场准入是多么荒谬:严控市场导致竞争减弱,产生垄断利润,技术进步动力减弱,市场准入门槛降低;行业外资金拼命挤入这个行业,因为进来就意味着市场成功,不管他的技术等生产要素实力如何都可以在这样一个扭曲、低下的市场里生存乃至发展;最终的结果是:政府越控制想进入的企业越多(事实上,当年以二三百万辆的产量我们就有五百多家整车厂,世界之最,可见行政严格审批的效果如何!),行业越乱政府越要严格管制,恶性循环,生生不息,最终得利的是掌管此事的政府官员和业内企业,而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都受到了极大损害。中国汽车搞了五十多年还是个幼稚产业就是明证,至今还没有自己立得住的品牌、没有自主研发能力!

  第三,吉利也丧失了学习的机会和可能。在这样的一个行业中,吉利可以赚钱,但却难以学习,甚至日益趋向同流合污,即所谓的负向竞争。并且,它也不可能通过并购等方式来尽快获得行业资源,因为民营企业的吉利不可能并购国有企业的一汽、上汽,甚至参股都难。

  而美欧日的汽车跨国公司,因为中国的政策限制,在中国合资当然首先找一汽、上汽这样的国有企业,而不可能在吉利身上浪费宝贵的合资名额。况且,与国企合资虽然有理念、体制、机制上的不融合,但毕竟可以借此享受更多的政府资源,获得其他方式不可能得到的市场竞争优势(某品牌的车进中南海就是典型例子)。

  如此状况下,即使吉利等民营企业再善于学习,也没有了直接向业内一流企业学习的机会;再善于竞争,也没有好的市场环境。一个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市场,怎么可能产生一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谁都知道一步登天不可能。如果连国内最高层次的汽车生产、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整合沃尔沃的难度只会更大,因为缺少了一个坚实的台阶。设想下,如果我们允许吉利等民营企业并购一汽、上汽等国企,允许他们与外商合资,是不是他们会进步更快?在这样充分开放的市场竞争中锻炼出来的吉利们,是不是在收购国际汽车企业的时候更可能成功?

  指望一汽、上汽等国企出去收购,建立我国的汽车国际企业和著名品牌?几近痴人说梦——50年了还幼稚着呢,在国内市场离了政府保护就活不了,放开汽车进口就活不了!

  所以,让吉利们收购我们的汽车国企,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高他们的行业竞争力,提高他们国际收购成功的概率;而是重新整合我国的汽车行业资源,促进汽车市场开放,改变目前的极度扭曲状况,奠定我国汽车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那时候,我国成为全球汽车生产基地才水到渠成。

  遗憾的是,让那些享受行政垄断带来的种种好处的既得利益者们轻易放弃既定政策改弦更张,无异于与虎谋皮。中国汽车,在全球第一大市场和最大生产国的新晋招牌下,内里依然一团烂污。

  所以,吉利并购沃尔沃,失败是正常的,成功了则是真正的奇迹。(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