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推荐
国资委对非主业央企进楼市的“禁令”出台一周,有人拍手称快,认为央企是炒高房价的始作俑者,楼市就此将崩溃;有人认为“强令”央企退出房地产调控过度,有违市场化原则;更多的人则怀疑调控效果,认为房价难以下降。总之,市场无一例外地将此看作楼市调控政策的延续。
实际上,自从去年年底楼市调控政策频出以来,房地产业就已经被贴上了“高危”的标签。一些央企从房地产撤出,与其说是一种调控手段,还不如说是在风险显现之前的提前离场,是典型的顺势而为的市场化选择。
央企争“地王”,客观上抬高了“地王”周边的房价,但央企不是楼市泡沫的根源。楼市泡沫早已出现,而央企争“地王”是在2009年这一轮泡沫中才出现的。一大批主业与房地产毫不相关的企业抢地,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纯粹是资金逐利的本性,是其轻易获得下浮10%利率的低成本贷款所显示出来的先天优势。
此外,批评央企争“地王”的声音已持续快一年了,监管部门此时才出政策,其出发点显然不仅是调控楼市,更多的是规范地产投资秩序,保护国有资产安全。
作为本轮泡沫中的主力,央企退出房地产的举动,已发出楼市“去泡沫化”的信号。当前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肩头上的“三座大山”。
有研究机构根据房屋租售比、投资性购房占比、房价收入比、房价与GDP涨幅比四指标来衡量目前京沪深楼市泡沫化程度,结果显示,三城市租售比达到国际水平的4-7倍,投资性购房占比全部过半,房价收入比全部超过15年,房价涨幅均超过GDP涨幅5倍。泡沫化已走到危险边缘。
目前讨论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能否遏制新“地王”已无太大意义,毕竟政策出台针对的是房地产市场所蕴涵的风险,而这一风险信号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摘编自昨日《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