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退市机制不完善 新股发行改革缺陷尚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9日 13:08  中华工商时报

  专家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目前最关键的还是退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在正常的退市制度下,那些长期业绩不佳、管理不善,或由于产业的没落而被市场自然淘汰的公司,会被自动地清理出证券市场,市场保持在一个有进有出、动态平衡的合理状态,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和活泼的生机,否则必将运行不良。

  走进申银万国证券劲松九区营业部,临近收盘时间,整个营业厅里依旧人声鼎沸,尤其是营业部里十几台股票行情显示屏附近最为热闹,一台行情机,里外挤了三层人。但大多数股民只是围着查看某只股票信息,而并非在操作具体的交易。

  “还是再观察观察吧,最近新股发行的这么密集,风险应该很大,对于我们这样小资本的股民来说,肯定不敢贸然进场。”一直凝望着交易大厅内滚动大屏幕的一个端着茶杯的詹大爷告诉记者说。有詹大爷这样想法的股民并不在少数,记者在交易所里走了一圈,许多大叔大妈都表示要再观望观望。

  是什么让一直对“打新”比较热衷的散户们开始对新股发行望而生畏了呢?

  “现在‘打新’可真是让人迷惑啊,好不容易中签,可挂牌当天要么‘破发’,要么就涨的很少。所以大家现在都犹豫以后还要不要申购新股呢。”想一想过去参与“打新”的经历,这位有着10年股龄的范先生话语之间有些无奈。

  这不仅仅是范先生一个人的烦恼,长久以来,新股定价的纷争一直困扰着我国的资本市场,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一个新股发行机制,一直是市场在探索和想要寻求的答案。自2009年6月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以来,成效如何?改革的重点应有哪些?这一些列问题在刚闭幕不久的全国两会上也曾再度引起广泛议论和关注。

  而在本报记者采访中,专家们认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关键是先建立一个完善的退市制度。同时,新股发行审核权应该交由交易所,而不是证监会,证监会作为监管部门,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裁判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市场化发行。

  大盘“吓退”股民

  纵观近日的市场表现,詹大爷的谨慎其实是不无道理的。早在1月份,沪深两市股指由于受利空传闻影响,就曾出现了一次放量杀跌的下挫走势。这是自大盘步入调整以来,股指再次宽幅震荡,市场呈现急跌慢涨“过山车”式的走势,让投资者感到非常困惑。

  当时,由于大盘的放量暴跌引发了个股大面积下跌,仅重庆板块指数翻红、前期活跃的物联网、3G等科技股板块,遭到游资大举抛售,跌幅居各板块之首。权重的地产、煤炭、石油、钢铁、有色等板块指数跌幅均超过3%,金融板块跌幅也在2%以上。当天股指开盘后就一路下跌,午盘后下跌加速,市场一度出现恐慌,量能明显放大,到收盘股指击破多条均线支撑,3200点已经失守,沪指盘中跌幅一度接近百点,两市最后都以中阴线报收,市场呈现价跌量增的态势。市场信心遭重创。

  而在这轮放量杀跌当中,市场过急过密的扩容无疑是一个“难辞其咎”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股发行频率加快,使得一级市场资金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分流A股资金。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新股发行和上市的不断加速,对市场资金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这个压力累计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对市场产生一次较大地负面影响。

  股民“打新”谨慎

  截至上周五,主板市场又有8只个股破发,占主板新股总数的四成,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未来主板发行的吸引力。数据显示,IPO重启以来,新股首日最大涨幅202.78%以及首日最大跌幅4.12%的纪录均发生在主板市场,同时,主板15家承销商中,12家券商承销企业的平均涨幅偏离平均值在40%以上,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破发”的不断涌现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也说明了尤其是主板市场的定价准确度较差。

  因此,尽管新股发行上市如此密集,但不少中小投资者对参与“打新”的热情却在逐渐减小,新股上市首日频频跌破发行价可以说是影响投资者参与热情的主要因素。

  “现在‘打新’,常有新股首日‘破发’,这让我们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了,加上中签率很低,想中签非常不容易,所以目前还是按耐住吧,看看再说。”范先生告诉记者说。

  而股民“打新”态度的谨慎,是有迹可循的。1月20日,第一只大盘股中国化学在上市交易10日后跌破发行价,收盘时报5.34元,成为新年破发第一股,这是本轮IPO重启后,继招商证券中国中冶之后,收盘仍破发的第3只新股。当时,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新股发行制度不完善,高市盈率发行导致新股破发,未来还会有增多的趋势。

  具体来看,自去年6月来,已上市主板公司20家,首日平均涨幅34.57%,截至上周五收市,以发行价为基准的上市以来平均涨幅为21.93%。创业板已上市公司58家,上市首日平均涨幅72.8%,上市以来平均涨幅69.39%。主板和创业板公司上市以来,平均股价都高开低走,但主板公司该特点尤为明显,当前半数公司价格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

  中小板方面,先后有97家公司发行上市,平均上市首日涨幅59.59%,截至上周五,94家中小板新股上市以来平均涨幅为62.94%,凸显出涨幅持续攀升的态势。而值得关注的是,近半年来,新股发行屡屡超募,特别是创业板公司的超募更平均在一倍以上,但从上市以来的走势来看,高溢价仍得到了市场普遍认同。

  新机制尚存缺陷

  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推进以来,可以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对于当前发行市盈率普遍过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一个市场出现不分青红皂白的、普遍的定价过高,表明这个市场的定价机制还存在缺陷。

  那么,到底怎样的定价制度最为合理?对此,市场人士认为,市场化的发行机制,与市场各方的理念、心态、行为模式之间还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市场机制本身会对那些非理性的出价行为加以惩罚和约束,迫使买卖双方理性出价。事实上,最近频繁出现的破发现象已经初步显现了这种效用。

  而且,最终新股价格的合理与否,还是应该由市场说了算,市场是检验机构定价水平与能力的最好试金石。

  对于新股发行价格定价的复杂,此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也曾公开认为,股票定价非常复杂,他指出:不同公司之间市盈率差异非常之大,因此,各方在认识市场、评论市场的时候,应慎用平均市盈率概念。

  退市机制是改革的关键

  在近期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表示,强化询价机构的责任机制以及启动存量发行可能成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而在国信证券分析师黄学军看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目前最关键的还是退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正如发行制度一样,退市制度也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之一。在正常的退市制度下,那些长期业绩不佳、管理不善,或由于产业的没落而被市场自然淘汰的公司,会被自动地清理出证券市场,市场保持在一个有进有出、动态平衡的合理状态,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和活泼的生机,否则必将运行不良。缺乏有效的退市机制,加上非市场化的发行资格审核制度,导致所谓“壳资源”的畸形价值,借壳上市式的资产重组大行其道,成为市场炒作长盛不衰的热门题材,垃圾股价格高过绩优股,一批ST公司市盈率上千倍或为负数,直接扭曲和破坏二级市场的定价机制和配置资源的功能。

  黄学军告诉记者说:“有了退市风险后,投资者自然会擦亮眼睛,只有保持有进有出的状态,才会形成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