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工荒荒出产业转型契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5日 08:36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肖文舸

  “用工荒,慌什么啊?不用慌。”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于法鸣司长说。他认为企业招工难其实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经济真正在复苏,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有就业增加的。”而广东可喜的经济形势与就业形势正好印证了他的话。据悉,去年我省经济在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2.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3.6%。

  民工荒反映着正面的信息

  “这跟之前经济危机中的急迫完全不同,这种急当中有一种喜悦。”于法鸣说。他认为当前企业招工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不能用简单的民工荒来形容。招工难是因为全国各区域都在大发展,都需要劳动力。

  他认为,民工荒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去年国家批准了11个区域振兴规划,还正在制定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些举措势必带来上述区域对农民工的巨大需求。珠三角要有效应对民工荒和产业转型,就应该把自身归置于全国大战略中进行宏观考量。要不然,别的地方把工人都招走了,你怎么会不“用工荒”呢?

  同时他也认为,民工荒的出现,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创造了机会,有利于我国实现均衡发展。我国每年春节都出现十几亿人次的大流动。民工荒的出现,可以促进东部产业西进,不仅给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也给经济转型创造了机会,有助于我国从外向依附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

  他说,我们看到现在出现民工荒以后,有些企业的反应就是给农民工提高工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人均收入提高得更快,而且收入提高更多集中在普通劳动者和原来的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了之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因此,民工荒是一个信号,反映着正面的信息。

  他认为,在这种背景下,首先要顺应规律,利用这个机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在中西部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政策,使得产业转移能够顺利地、较快地进行。

  “招工难”是市场调整正常反应

  而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副厅长葛国兴则说,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缺工,“招工难”是市场调整配置人力资源的正常反应。

  他认为当前我省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出现的缺工现象,是经济企稳回升、区域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民工荒首先反映了中国经济复苏,东南沿海一带出口回升,企业订单增多,企业有信心投入生产。经济复苏带动,订单骤增,春节后大批企业抢抓生产经营急需大量招工,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随着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北部湾等经济区域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区域竞争导致部分原本在粤就业的农民工和外省新成长劳动力分流到其他地区,这可以倒逼低附加值企业转型。

  葛国兴表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缺工现象将会存在一段时间。他认为适度的缺工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正在显现出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方面珠三角很多企业已经先行一步。

  同时他也表示,“民工荒也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珠三角不少企业工资提高了10%至20%,年龄限制从原来的18至30岁扩大到18至45岁,性别限制减弱,有些企业原来只招某些省份的农民工,现在也放宽了。”

  他也认为,目前我省人力资源市场仍呈现“两平”的发展态势:即总体就业局势平稳、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可以说“招工难”是企业转型升级和市场“无形之手”调节的结果,是市场调整配置人力资源的正常反应,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常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只要紧紧把握招工难带来的倒逼压力和转型契机,加快建立产业调整升级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互促共进的机制,大力实施“南粤春暖”就业服务月劳务对接活动,扎实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就能缓解当前企业招工难问题。

  有利于转型升级主动推进

  虽然“缺工”来势汹汹,但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博导谌新民认为,民工荒对广东来说是一件好事。去年,很多人还在怀疑“双转移”战略的可行性,现在的情况却充分地证明广东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谌新民分析,这次缺工短期看与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订单经济”直接有关。这类企业订单迅速回升,急需招工,但短时间又难以提高待遇,自然招人困难。但从珠三角整体来看,附加值较高、管理规范的企业也很少出现激烈的用工波动。前几年民工荒已经促使一批不适应的企业外迁或转型,这几年广东大力推进“双转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举措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具备了相当的前瞻性,是走在市场的前面。

  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都会出现低端制造业的用工荒。人均3000美元之后,产业升级是必然。珠三角原来靠资源、环境大量投入和低劳动力成本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更应顺应这种市场“倒逼机制”,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发本省劳动力资源。尤其不能因为当前全球经济回暖、订单增加而“好了伤疤忘了痛”,又走回原来模式的老路。用工荒的倒逼,预示着珠三角必须坚定地加速推进发展转型。经历目前的“阵痛”,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才能更好更快。

  他还认为,对于农民工来说,民工荒可能带来的是一次维护自身权益的机遇。

  中国是全球工人工资平均水平较低的国家,也曾是牺牲环境换发展的国家,这种以“低成本优势”、“低环保优势”维持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经落后。

  他说,长期以来,农民工多年未改地位低、收入低、保障差、维权难等一系列隐性问题。企业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农民工有了自主选择的更大空间。民工荒的爆发,让农民工输入地的企业不得不正视,这也给了政策制定者一个警示,我们不能再忽视农民工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工荒的出现有助于农民工权益的改善。

  ■相关链接

  “招工难”

  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新华社电3月1日至5日,第20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华交会”)正在上海举行。“招工难”成为不少参会企业共同的烦恼。

  “现在最紧迫的是,企业订单比去年增长了10%左右,但却找不到工人”,参加“华交会”的金纺贸易公司相关负责人杜松宝表示,“我们厂的工人多从江西、安徽等内陆省份招募,目前员工的返厂率仅50%左右,企业不得已只好去车站拉人。”

  作为上海的制造业基地,闵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例近年来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外来劳动力数量却在明显减少。分析人士认为,在一些沿海地区,新增外来劳动力减少、招工困难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并存,而一些转型较快、升级明显、效益增加的制造业企业,正逐步从“招工难”的阵痛中走出来。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说,未来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布局上,可能将制造加工环节逐步内迁,而设计、销售等高附加值部分仍留在沿海。在竞争路线上也有所侧重,不再以“价廉物美”作为主要诉求,而转以追求“价高物优”;这样,沿海地区企业的“招工难”将有望缓解。

  如果“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能够不断升级,企业应对“招工难”就会有更多主动权。比如,采用大豆纤维、竹纤维等新材料制成的纺织品成为此次“华交会”的一大亮点,而一些外贸企业也更容易借这种利润更为丰厚的创新产品吸引海外客商的订单。参会的知名品牌企业步森服饰的海外部业务主管杨薇则告诉记者,虽然步森走的是“内销+外贸”的路线,但在出口时,30%至40%都是通过自有品牌销售出去的,其效益要比贴牌生产高5倍至6倍。在此情况下,企业随时有实力充实劳动力资源。

  不少分析人士期待,此次大范围的“招工难”倒逼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摆脱对低成本劳动力的简单依赖,加快自主创新,提升盈利能力,提高“抗风险”水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