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聚焦高校改革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5日 13:36  22度观察

  日前,安徽高校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大家直面“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钱学森老人的生命之问被再次推到了公众视野,引发人们的新一轮热议和深思;而临近年底,各大高校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再出新招,五校联考、鼓励高一学生考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自主招生新举措层出不穷;在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领导下,高举“教授治校”“高校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也破土动工;种种改革新动向,是不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良好开端?中国高校究竟该如何选拔和培养人才?《22度观察》正在关注。

  主持人:你好,欢迎收看《22度观察》。记得当年一部贺岁片里有这样一句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早已经成了流行语。那么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是有关人才的话题。近期为了招揽人才,各大名校都推出了自己的自主招生新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应该就算是北京大学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了。但是翻开三十九位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名单,却可以发现几乎都是成绩优异的全才生,那么这是不是对于校长推荐权利的浪费?校长究竟该推荐全才生,还是偏才、怪才?我们的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今天我们请到教育专家杨东平,和媒体评论员梁宏达一起,来回答这些问题,欢迎二位的光临。

  杨先生肯定已经注意到了,三十九位校长公布的学生名单,都是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你不用推荐他他们也能考上北大,那么北大的这一次创新是不是就显得多此一举?

  杨东平:如果没有实名推荐,他们也可能考清华。

  主持人:您说的这是什么意思?

  杨东平:也就是说这次的北大的实名推荐,它的真正的动机,是和清华争夺优秀生源。我们的媒体过度解读了北大这件事的动机。

  主持人:您说把它的动机想得太好了?

  杨东平:对对对,它就是一个校际之间的竞争,是一个提前动手,我先把最好的先弄来,是这个意思。

  梁宏达:但哪怕你的动机真是为了掐尖,抓优等生,你也得出台一个标准,让三十九个中学有据可循。可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我认为比我想象的要糟糕,我们看京剧三岔口有个片段,两个人在这儿打,摸着黑打,你也打不着我,我也打不着你,而且动作还严丝合缝的。我倒觉得特别像这次,三十九个中学和北大这种关系,下边这三十九个中学校长,不知道该怎么挥舞自己手里的推荐权,而上头北大又不给出特明确的东西,双方就仿佛在黑暗当中盲打,下边人瞎看,所以媒体现在对这个事情的,杨老师说过度关注也好,还是我觉得能够倒逼过来,这学校出台标准也好,我看不出这个事情往利好发展一个动向。

  主持人:但是杨先生说的我也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些学生虽然现在被列入北大自主招生的范围之内,但将来也有可能不再报考北大。

  杨东平:不,它这个相当于有点类似于要提前录取了,我先把你摘到我这个筐里来。

  主持人:但他这个也只是将来降分降了30分

  杨东平:已经进了保险箱了,只要他正常发挥,他就肯定能够录取。

  梁宏达:而且这一点吧,你从中国学生人情社会的角度也是这样,刘备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前他也考察了,崔州平、孟公威他都问,诸葛孔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如果这个活动要袁绍、曹操先做呢,那孔明可能就先投那边的,谁先礼贤下士,我可能最先接受谁的一种邀请。学生也是,北大先来了这一轮,又给你降分又什么,学生一想北大如此赏识我,是不是我上了学以后,我由于是这种推荐上来的,北大也会对我高看一眼,他也会考量啊。

  主持人:也有人担心说,北大和三十九个中学最后成为了一个利益联盟

  梁宏达:神圣同盟。

  主持人:你也有这样的担心吗?

  梁宏达:我确实有这样的担心,不过我们平常推荐一个人上去,谁来推荐?推荐上去之后谁做决定?一般情况我们比较民主的方式,是由一个团队它拥有推荐权,由另外一个团队拥有决定权,拥有决定权的不能推荐,拥有推荐权的无权决定,这样就形成一种制衡。比方说过去民国年代的时候,我们选教育部的部长,当时是推荐了三个人,由一个教授团队,推荐了傅斯年、推荐了胡适、推荐了梅贻琦,最后由上边的民国政府来决定谁。那么现在我就想,能不能把这种三十九个中学,推荐的名额范围扩大,我推荐五个,然后到北大在五个当中我再选其中一个两个,这是不是反过来就能够使这个当中窥见出北大,它自主招生它的标准是什么,它想要什么样的人,它即使再隐瞒,也不得不暴露在这种选择的标准之内。这么只推荐两个,我作为三十九个中学校长,我也不敢推荐别的。第一个我推荐这个人,如果不能够服众的话,校长面临着那种诚信压力,如果是真按照偏才怪才那角度去推荐,降了三十分万一他再考不上北大,下边人议论,耽误了这个名额这怎么办?所以其实我倒觉得北大一脚把这皮球踢给了三十九个中学,校长在这种社会诚信压力之下,不得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只能是推那种不论降不降分他肯定能考上的,这样的话他万无一失,他先保全自己。这个事使这场看起来像改革的活动,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变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杨东平: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我觉得为什么大家对实名推荐这件事情,不应该过度解读,高校自主招生,其实它有百分之五,百分之多少一直在进行,不是说今年刚实行,你不实名它也在推荐,所以你让它实一个名,增加一点保险系数也没有什么坏处,但它的意义也仅在于此。

  【导视一】

  推荐全才还是偏才怪才?争议不断。

  杨东平:偏才怪才,不是每个学校推荐两个就能推荐出来的

  梁宏达:在基础教育阶段他就提前被淘汰了

  教授破格录取,是保留人才,还是加剧不公?

  杨东平:对于偏才怪才要能够容忍

  梁宏达:只能成为一个特例,容易诞生更多的这种腐败

  杨东平:另外还理解为,这个推荐是为了招这个偏才怪才,初衷也不是这样,因为所谓偏才怪才,在学生群体当中总是非常非常个别的,不是说每个学校推荐两个就能推荐出来的。而且也不是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真正地跟国外优秀的大学比,这种评价标准还缺个什么东西,缺一个对他的社会性的评价。

  梁宏达:这个我完全同意杨老师刚才说的,偏才怪才他很难走到考北大,他会在我们基础教育到高中教育这个阶段当中,有可能就被提前筛选掉了,另外这个偏才怪才的概念,我们有时候把它跟特长生混在一块了,特长生的概念是其他学科很均衡,有一样是特长。而偏才怪才的概念是,这一样特长得不得了,其他科不均衡,这才是我们意义上讲的那种偏才怪才。那么通过我们这么些年来看,凡是我们大众认为这个人是偏才怪才,而且确实在行业内做出突出贡献的,基本上很少是我们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甚至很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他就被提前淘汰了,然后通过其他一种社会培养,或者其他的教育形态把他培养成了一个偏才怪才,这个有可能,所以我现在觉得,寄希望于推荐把偏才怪才推荐上去,它只会落空。

  杨东平:教育制度对于偏才怪才,要能够容忍,要能够给他开辟一个特殊的通道,但不是靠面向大多数人的选拔制度。比如像吴晗他考试,考完以后他一科特别好、一科不及格,然后教授委员会讨论他到底该不该录取,然后破例录取他,是这样的一个制度,那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人为地去所谓伯乐相马,相出这个人是偏才,这个不太准确。

  梁宏达:这个教授特许的这样的一种制度,它只能成为一种特例,你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制度环境里考量的话,就难免诞生出更多的这种腐败,就像说现在一些学校校长真有那偏才怪才他倒不敢推荐,他怕别人说嘴,这个顾虑是非常正常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