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发行的伪市场化根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1日 07:26  京华时报

  之所以给出“国内新股发行是伪市场化”这个结论,主要缘于四点:一是新股的发行节奏不市场化,我们不是实行注册制,而是审批制;二是询价机制的询价人本身就是新股配售的购买人,如果报价低了就可能买不到原始配售股,在利益驱使下容易导致询价机构的报价整体偏高,于是询价过程也不是市场化的;三是上市公司的股份没有完全市场化,过多的限售股让股票价格高度失真,造成了市场的长久压力;四是我们只强调市场化发行,却没有强调上市公司的市场化退市。

  我们的证券市场一直在强调市场化发行,却为什么一直不能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呢?这就需要探求证券市场伪市场化发行的根源。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以上四种非市场化做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层和证券市场的核心力量都在刻意强调和维护证券市场的“融资性”——我们的证券市场是一个融资市场而非投资市场,保护融资方利益的冲动和动力远比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强大。挂“投资市场”的羊头卖“融资市场”的狗肉,是新股不能彻底市场化发行的根源。

  具体说来,以上四种非市场化做法可以带来如下“好处”:实行审批制度可以让管理层生杀大权在握;高价询价可以保护询价机构能配售到原始股,并且让发行公司多募集资金;把上市公司的多数股份维持在限售股不流通,既能保证上市公司的“一言堂”,又能避免丢失控股权,还能让公司维持高市值;市场化退市不启动,证券市场就可以让其他非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才能给资源拥有者带来好处。

  要解决新股市场化发行问题,最重要的是管理层在观念上必须把证券市场从“融资市场”变成“投资市场”。如果一直强调保护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利益,而缺乏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不重视投资回报,那么新股发行市场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化。

  谈起新股市场化发行,一些人把新股破发现象作为“改革成果”之一津津乐道。依笔者看,最近出现的新股破发并非一定是新股市场化发行改革的成果,而很有可能是由货币政策趋紧、流动性有所收缩导致的。何况多数新股上市还是有不错的收益的。

  在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方面,笔者建议管理层下决心推动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发行改革措施:比如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比如取消询价机构的配售比例,给中小投资者和一级市场更多的实惠;至于那些跌破发行价的上市公司,应该由主承销商负责按照发行价格回购。只有这样,新股市场化发行才能去伪存真。

  □李允峰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