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育军:慎言扩容与IPO暂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30日 01:53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进,潘沩

   “定价市盈率偏高、有人认为部分承销商出具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没有遵循独立、客观、审慎的原则以及询价机构报价整体偏高。”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了上述三大研讨主题。1月29日,冬日微暖的上海,各地金融机构人士汇聚一堂,就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进行研讨。

   发行人、券商、基金、学者各有代表发言,针对目前市场热议的超募和破发现象,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有人建议加大股票供给,有人则认为要反思询价机制。

   利益格局调整

   自去年IPO重启以来,新的新股发行体制已经运行了半年时间。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黄湘平表示,2009年新股上市的首日涨幅,比2008年的涨幅均值下降了42.24%。可见,新股上市首日炒作的行为得到了显著的抑制。并以数据指出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意愿,较去年相比更为强烈。

   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指出,改革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是69%的差距,改革后缩小到了7.8%。

   朱从玖则指出,“超募”的出现,是买方和卖方博弈的结果。这一现象实质上是新股的超额收益,在发行人和新股申购者之间重新分配。

   简言之,在以前的发行体制下,监管机构用市盈率上限压低新股发行价,所以新股一上市就会暴涨。造成的利益格局是,一级市场的参与者能获得无风险的高收益,二级市场参与者则收益低且风险大。从而使市场对“打新”趋之若鹜。

   新的发行体制下,以市价发行股票,一二级市场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别不再存在,但也派生出“超募”和“破发”等新问题。

   中金认为,以前承销商将资源放到如何拿项目及负责项目获得审批。在未来,对新股准确定价将是承销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最理想的状态是,新股上市后,投资者获得一个温和的回报,如得到10%-15%的收益。

   在这个收益下,新股才既没有卖得太贵,也没有卖得太便宜。这样,承销商才是同时维护了发行人和投资者双方的利益,长远来看,亦维持了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

   引入基础投资者

   有意见认为,承销商在做IPO时,过于考虑发行人的利益,一味定高价。甚至有个别承销商根据筹资额和发行股数,倒推出发行价,而不是基于公司的基本面进行独立客观的估值。

   但另有意见认为,投资者为什么一面指责发行人“圈钱”和“超募”,又要买这么高价的股票,而不是用脚投票?正是因为IPO时买入高价股票,才有随后的破发。更有人指出,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和散户非常接近,也是追涨杀跌。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廖理指出,可以借鉴香港IPO市场的做法,引入“基础投资者”。这些基础投资者主要由一流的机构投资者构成,在向机构投资者询价之前,他们多已买入20%左右的股票,并写入招股说明书中。

   由于这些投资者本身的号召力,对公司的前景是一种肯定;且他们已买入相当份额的股票,并有6-12个月的锁定期,也能对新股初发时的价格起到稳定作用。它们相当于0级市场,也像是机构投资者中的机构投资者。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辉提议:可以优化询价对象结构,即承销商可以选择“价优者得”,而非“价高者得”,这样可以减少询价对象中只是为了中签而报价的机构。

   也有投资者认为,新股太贵,还是供给太少的缘故,并建议提高股票供给,方法可以有多种,比如加快新股审批速度,创业板进一步扩容,比如机构投资者打新去掉三个月的锁定期。

   对此,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表示,要慎言扩容和IPO暂停。在过去,IPO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先是扩容;等股价一跌,就怪扩容;于是在压力之下,暂停IPO;这种情况下,市场低迷,对市场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他认为,新股改革制度,还是要朝更市场化的方向走。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