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意见出台 > 正文
9年前首倡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迟福林接受专访 指从开放意义上说海南最有条件成为国内第二个香港
解密新版海南梦
“在建省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曾经希望在内地再造一个香港。我觉得,从开放意义和本质上来说,海南最有条件成为国内第二个香港。”
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年近花甲的迟福林,等到了一个明确的消息。
“时隔22年,海南终于再次找着了北。”这名在海南建省以来,发展定位几经沧桑变化全程始终苦思冥想的学者,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昨日,在位于海口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里,刚刚聘任著名媒体人胡舒立为其《新世纪周刊》总编的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和该院海南发展研究所所长夏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详细解密“新版”海南梦背后种种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
从今日起,本版将连续两期刊发《解密新版海南梦》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旅游岛
“国家现在批复了海南往这条路上发展,我认为最大的意义是解决了海南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长期争论”
广州日报:自 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曾先后寻找过很多发展道路,从建“一线管死、二线放开”发展模式的设想,到洋浦开发区、特别关税区、南海开发战略基地、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在此期间,您一直是亲历者。您为什么提出“国际旅游岛”这条路?
迟福林: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当时邓小平同志的大思路是,把海南推向国际市场,建立特别关税区。
当时我从中央调任海南省委首任政策研究室、省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人。所以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想搞开放,但因为种种原因一再错失了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出现了房地产过热。这是海南严重的历史教训,1993年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到今天很多人都没有忘记,教训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在此期间,海南的发展进入了低潮时期。
90年代中期以后到上个世纪末,在我国即将加入WTO,区域性开放的可能性已不存在的大背景下,为寻求海南走出一条新的开放之路,2000年,我提出以海南旅游产业开放来拉动产业升级,国际旅游岛就是个突破口。2001年,我第一次提出国际旅游岛的思路,作为海南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
广州日报:您说过,海南最终的前景还是自由贸易区,那么国际旅游岛是什么角色?
迟福林:是的,海南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有三策。第一种方案是理想方案,以亚洲为背景,建立规范意义的自由贸易区;第二种就是以和平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和两岸经贸合作为背景,建立类似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区;第三种是以建立国际旅游岛为重点,推进海南岛国际化进程。显然,国际旅游岛是第一步,也是比较务实的一步。
建省办特区20多年来,海南在发展定位上做过很多探索,走到今天,全省上下对自身的发展定位才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国家现在批复了海南往这条路上发展,我认为最大的意义是解决了海南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长期争论,解决了海南的区域发展定位问题,也就是终于让海南找着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