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五大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 02:37  经济参考报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去向何方,又一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7日闭幕。记者在第一时间约访了相关官员和专家,大家普遍认为,这次会议为2010年宏观政策“定了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聚焦 1信号一:重点转变发展方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保增长取得重要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环境。”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明年重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把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过于依赖物资消耗。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凸显出来,在保增长的短期目标基本实现后,转变发展方式势必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进入‘后危机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从此前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支持力度。

  聚焦 2信号二:双政策不变背后有深意

  在经济实现企稳回升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否有所调整,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关注民生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重点”。

  “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好,另一方面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所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有大的变化,但应做些微调,巩固经济回升势头,避免出 现 新 的 问 题 , 重 点 支 持 结 构 调整。”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分析。

  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控新上项目;加大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指出,中行将加快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强对国家重点工程、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重大科技专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研究,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坚决压缩落后产能项目贷款。

  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对于通胀预期,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应当关注通胀预期,但只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速,明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聚焦 3 信号三: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近来房地产市场量价同步飙升,明年房地产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会议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主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考察保障性住房工程时也指出,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普通商品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居民消费仍然不足,是我国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通过消费需求的扩大,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是我国这样人口超大规模的大国的必由之路。

  “只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保障健全了,才能够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动力,也才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指出。

  聚焦 4 信号四: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推动城镇化

  城镇化在下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将扮演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角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动力。”冯飞说,我国城镇 化 水 平 提 高 一 个 百 分 点 , 就 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城里人。稳妥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为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动力。

  汪同三指出,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看,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更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冯飞认为,城镇户籍是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聚焦 5信号五: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改革增添发展动力

  经济企稳回升后,经济增长的动力亟待由政府投资向市场驱动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姚景源分析,当前的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中又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必须进行相关领域改革。

  “小企业发展极为不足,是我国目前中等收入水平人口少、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我国目前每千人拥有企业11个左右,远 低 于 发 达 国 家4 5个 左 右 的 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5个左右的水平。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关键是要对社会资本投资给予国民待遇。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允许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入金融、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力以及城市供水等基础和垄断行业。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一直以来引人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

  “现在是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好时机。通过价格和财税杠杆,力 促 中 国 经 济 走 上 可 持 续 发 展 之路。”张立群说。

  聚焦 6 专家解读: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

  □本报记者 方 烨

  实习记者 吴黎华

  “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关键的一年,将是中国彻底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因素,调整结构,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的一年。”学习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这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桂田认为,这说明明年中央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黄桂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几乎是1999年到2009年这十年每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必提的主题。但是此次有所不同。从这次报告的表述来看,在明年的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将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经济区域结构的调整力度将加大,将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也将加大,将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调整。特别是在低碳减排方面,政府可能会在排放、可替代性能源、解决环境污染等等这些方面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是从依赖出口、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成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第三方面就是从追求G D P的数量转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方式上来。

  最后,黄桂田特别强调,转变发展的方式就是经济增长要和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同步,使人们真正能够分享到高速增长带来的生活的改善。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的观点与黄桂田几乎一致。他表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结构调整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表述,意味着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调结构将居于更为重要的位置。他表示,从会议的内容来看,未来中国结构调整将采取增量的方式,一方面,对于一些传统的高耗能、产能过剩的行业将采取更为严厉的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李稻葵也表示,在此次经济危机当中,中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显露无遗,如果不解决这些矛盾,不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未来的经济就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表明未来我国将仍然遵循增量结构调整的思路,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努力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不断的开拓新产业、新市场。“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基本经验。”他说。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