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商 灏
国内楼市当下的再度狂浪奔涨,让所有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士都深为震惊和担忧。而迪拜危机更像是针对中国发出的一阵铿锵警醒之声。
从去年底开始,面对金融危机中的楼市危局,政府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救开发商于水火。于是房价紧跟政策一路上扬,于是开发商们不再差钱,而打算买房的百姓则眼看房价重又飙涨,楼市继续乱象丛生,惶恐与忧虑忐忑难休。
高房价折射出的民生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加剧的景象正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严重关注。人们注意到,10月份以来,中央高层密集到国内省区市考察调研,为将要召开的本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脉。高官们在考察时强调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硬仗;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力做好结构调整、改善民生这两篇大文章;要靠创新开拓经济增长的新领域。
然而,一直发展太过于顺利,并未经受太多坎坷,少有危机意识的国内房地产业,能否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迪拜危机中更多看到投资的巨大风险,更多吸取别人深刻而宝贵的教训?在迪拜愿景受到重创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以海南为例,海南房地产业在建省后有过一段疯狂的岁月。1993年中央宏观调控后,海南遍布全省的“烂尾楼”和闲置建设用地,直到2007年底才逐渐被收回或盘活。而今,除了期望走向繁荣,海南是否还会面临来自于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危机?
无论是此次“迪拜世界”债务风波,还是尚未结束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乃至上世纪90年代日本直接受累于房地产泡沫破裂“失去的10年”,人们已从中看到,房地产泡沫过大终将破裂。但恐怕未必有多少人会牢记失败者的教训。
迪拜债务违约风险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而类似迪拜的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爆破危机,在全球随时有可能再现。迪拜的债务危机所引发的最重要思考在于:资产泡沫不应直到破灭才受到重视。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余震不断,商业社会泡沫难免,但对危机的警惕和反思不仅一刻都不容放松,还需要有直面危机的勇气,更需要有化解危机的高超能力。
其实迪拜债务危机对当前中国最大的警示就是,国家经济应尽快摆脱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现状,政府在以保增长带动经济复苏的同时,应关注房地产业风险上升在经济复苏进程中的潜在副作用,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防止把投资风险过多地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包括房地产业。其实在政府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中,钢铁、水泥、物流等无不直接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而迪拜危机之根源正在于政府增信为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企业举债大举开发房地产的模式。由此来看,国内地方财政仍严重依赖于土地的模式,或当引起更多警惕。
因此,解决房地产市场中的难题,稳定和降低房价,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当房地产市场已成政府、企业和百姓利益博弈与冲突焦点的时候,现行土地和住房体制如不尽早改革,将不得不面对更多艰难。仔细观察本年度房价上涨,土地招拍挂、卖地财政、零房产税等不合理体制问题呈现集中爆发态势,如果不及时出台政策加以调控,明年的房价可能仍会继续上涨。
而面对风险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种种不良表现,舆论已在呼吁当前要谨防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转移到国民资产和金融体系中,呼吁政府从银行风险、行业集中度风险、地方融资平台、热钱等诸多方面关注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的危险后果。
毫无疑问,明年国内经济能否保持稳步回升仍须依赖房地产业发展。倘若关联六十多个行业的房地产业出现问题,则国内经济面临的后果不是停滞就是衰退。
喧腾不安的2009年即将结束,令人感叹也令人清醒。人们期望房地产市场将有强有力的利好政策出台,期望楼市朝着更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重构信心,但人们心里同时也明白,未来如果土地成本导致总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则期望楼价大跌可能终究是空梦一场。
国土部官员近日公开承认,目前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关,现行土地管理制度逐渐逼近了重大变革的临界点,需要统筹考虑加快推进。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今后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而有关加强房地产业批后监管、严厉打击闲置土地等细化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中。
但国土部官员同时又说,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控工具、传导机制、配套政策到底怎么设计,土地调控如何与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配套协调,真正通过土地供应的总量、布局、结构、时序,对经济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事业建设进行调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而怎样通过财税改革避免土地财政的弊端,怎样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的改革,特别是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纳入进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要进一步探索。
在等待官员们“进一步探索”中,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的激烈博弈估计一刻也不会停滞。不过,可以预料的是,因为国内经济回暖仍需房地产业继续效力,相关购房优惠政策全部取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为了应对明年即将到来的通胀以及今年以来资产价格高涨等不利因素,适度抑制楼市中的投资投机需求,将被列为政策选项。
所以,如果理性的力量有限,则乱象仍将持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