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关注三大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7日 16:06  商务部网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来是年度内的最高级别经济会议,其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以及对明年的宏观调控部署,将成为国内各界部署及调整工作的重要风向标。在应对金融危机和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并实施一周年之际,专家预测,本年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三大焦点备受关注。

  经济政策是否延续?

  

  据《瞭望》周刊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前至11月底召开。按照惯例,作为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在每年的12月初召开,判断当前经济形势,为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因此,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前召开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三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发生了很大的逆转。2006年是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是以防经济过热和防通货膨胀为目标的收缩型经济政策。但2007年年底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个节奏,在外部力量的影响下经济被动地由过热转为过冷、由通胀转为通缩,因此,2008年宏观经济定调中,“保增长”成为核心任务。

  《财经》杂志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要明确的框架,包括三个基本点:第一,决策层的共识是要全面肯定一揽子计划,对保持经济走出低谷,保持增长的作用要予以肯定。第二,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分别继续积极和适度宽松。第三,明年的调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10月21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表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的预期,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本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加坡出席APEC峰会时表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的政策措施已取得积极成效。

  不久前发布的中美峰会声明显示,两国都坚持对“救市”政策不能停止:“双方注意到彼此强有力和及时的政策措施有助于遏制全球产出下降和稳定金融市场。双方同意延续现有举措以确保强健、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体系。双方重申继续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由此推测,宏观政策或将保持稳定,政府将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表示:“明年还将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是要坚持今年以来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在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给宏观经济政策留有一定的余地,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货币政策是突破口?

  

  面对资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抬头等诸多矛盾,《财经》杂志称,可能的突破口仍然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监管层面来看,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要求,下一步各地要严禁发放打捆贷款;不得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落实风险防范。

  与此相呼应的是,10月份两类主要银行在信贷市场表现波澜不惊,正静静等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的定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把笼罩在银行头上的信贷迷雾渐渐驱散。”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说,“会议关于明年宏观政策的定调,将直接影响银行在年底和明年初的放贷策略。”

  不过,昨日银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关于“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规模控制以及对大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至13%”的传言,银监会没有这样的要求,显示出监管层在政策导向上的谨慎态度。

  《财经》杂志援引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观点,由于今年前九个月M2和信贷高速增长,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这个因素导致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不能逆转。有必要在通胀达到一年期的存款利率(2.25%)之前(如CPI同比上升幅度达到1.5%时)就开始小步加息。

  《上海证券报》也报道,央行第三季度共发行央行票据1.3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8700亿元;同时,7月初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以优化操作期限结构。该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观点认为,虽然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仍应以相对稳定为主,但为了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在保持适度宽松基调的同时,央行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对流动性进行适度微调,因此货币政策可能更具有弹性。

  “调结构”怎么调?

  

  随着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等一揽子计划拉动,全年“保八”问题不大,《瞭望》周刊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把“调结构、防通胀”作为重点。但也有专家认为,扩张性政策何时退出才是未来政策的重点,而且该议题牵扯着市场敏感的神经。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缺陷凸显,内需成为保增长的关键。在前三季度GDP增长的7.7%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了4个百分点,出口拉动是-3.6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大规模政府投资拉动的结果,这个效应是短期效应。在扩大内需的财政扩张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结束后,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面临挑战。” “调结构”或应该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也认为:“现在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企稳向好的局面,我们应更多地考虑抓住时机调整结构,促使我国经济尽可能快地从粗放型转为可持续的集约型状态。”

  实际上,去年底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以4万亿投资为例,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科教文卫的硬件设施等七个方面。为优化产业结构,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强调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提出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不过,以往的“调结构”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需求结构调整的压力正在加大。

  “内需中的消费比重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突出表现。”王小鲁认为,加强投资控制,淘汰落后产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但根本问题还是要解决消费和储蓄、投资之间比例失调的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导致消费结构性问题的主要原因。”王小鲁建议,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居民住房特别是廉租房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另一方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财税关系,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和自然资源收益分配体制,建立合理的垄断利润调节税和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制度。此外,还需要规范公共资金的管理,提高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

  《中国经济时报》文章认为,纵观过去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2006年提出“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在保增长的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制定了“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收缩型宏观经济政策;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积极的、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从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来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多关注的或将是调结构、扩内需和防通胀,既要考虑保增长的前提,又将考虑消除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以更加富有弹性的调控政策应对未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