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棋局 落子何处
本报记者 魏珍妮报道
随着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让人对2010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形势多了些许猜想。
过去三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宏观经济政策定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2006年是“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是以防经济过热和防通货膨胀为目标的收缩型经济政策。2008年宏观经济定调中,“保增长”是核心任务,政府部门通过“猛药”式的经济刺激政策,完成了“保八”目标。
但通过巨额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扩张,用投资增长对冲外需下降的“猛药”式政策,随着经济的恢复性上升,调控重点是否转移、刺激政策是否变化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在当前经济复苏仍不稳固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应该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是中国经济恢复和向好的前提。
“今年中央经济会议的基调总体还将延续,但具体操作上可能会有所变化,或者说可能会‘明松实紧’。”安邦咨询分析师陈和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由于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风险,以及欧美等国已将退出列入计划之中,中国刺激政策实际上也应逐步改变。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经济刺激政策应该延续,但刺激的方式和内容应该进行调整。刺激方式应该从注重上大项目,或者政府项目,转变为推动和支持经济的内在和自主活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需要保持的,货币要供给到刺激市场活力的方面。”
“政府项目依靠的是财政拨款和财政收入,难以长期维持。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应该转变为企业投资,银行放贷也不能仅面向政府项目,应该向市场型企业放贷,让经济自主活动起来。”袁钢明继续说道。
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整体基调上,大多数专家的看法较为一致,只是在调控的方式上略微存在分歧,主要的争议是在调控的重点上。
陈和午认为,防通胀应该提上议程。由于CPI仍然为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估计争论还将非常激烈,从房价等资产价格来看,通胀风险已经很大,随着明年上半年形势的变化,可能对通胀的应对也会相对升级,这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而定。
与陈和午观点近似,郭田勇也提醒道,应该继续强调对通胀进行有效管理。我们应该有超前的准备措施,防止通胀预期不断强化的情况。如果明年出现恶性的通胀,才有可能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进行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于11月16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目前通胀的现实威胁尚不足为虑,物价总水平料难大幅回升,预计明年通胀率在2.5%左右。郭田勇表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呈现向好之势,物价水平肯定会伴之一定程度的上涨,这具有合理性。但要注意物价上涨的幅度,不能让其演变为通胀。
不过,与多数学者对通胀的担忧不同,袁钢明态度鲜明地表示:“最近争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否应该把通胀放在首位,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从10月份数据来看,尽管各项数据降幅收窄,但同比大多为负,整个价格都在低位运行,现在仍是通缩。”
袁钢明认为,结构问题使得中国经济不可能找到一种没有通胀,而经济又不下滑的两全方法。在没有通胀发生的情况下,过早过重地采取措施,将会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目前,控制房价、调控房地产市场应该比防通胀更为重要。高涨的房价对百姓的危害更大,不仅挤压了居民的消费能力,还会带来资产泡沫和经济动荡。”袁钢明表示,“房价等资产价格的上涨是由于投机资金导致的,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控制不应该是简单地收缩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泡沫控制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之间还有可利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