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猜想上海迪斯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3日 02:53  第一财经日报

  这个贩卖“快乐”的梦幻乐园,因为契合美国文化中的梦想和冒险而深受宠爱。落户上海,它是否会变得更本土化?从文化的角度说,它将带来什么?

  吴丹 孙行之

  迪斯尼乐园来了。在14年的期待与争论中,它来到了上海。消息确凿的同时,猜想也开始蔓延——迪斯尼会为我们带来什么?人们好奇、兴奋又有些不安地打量着这艘世界级娱乐航母。从经济效益、政治影响到文化价值,在一片热议中,这个原本旨在“贩卖快乐”的乐园,似乎被赋予了过多的内涵和外延。

  实际上,任何新事物的到来都有不确定性。就像永远没有只赢不赔的股票一样,迪斯尼乐园对中国效益的计算,也应该加入时间、经济大势等诸多维度综合考量。没有全面而理智的分析,迪斯尼在上海的未来也难以说清。

  迪斯尼落户上海,牵动的是世界的目光。在《华尔街邮报》、路透社和《泰晤士报》等国外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他们乐观中抱有审慎。同样,对于我们自己,静观其变、审慎乐观,也不失为对待这个庞然大物的有益态度。

  完美周末与童年梦圆

  其实,迪斯尼早就来了。1986年,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开始在中国播放,伴随着无数中国儿童走过童年。此后,频繁上映的电影、600家迪斯尼产品专卖店,迪斯尼早早地在中国儿童心中扎下了根,开拓了它发展的温润土壤。

  如今,消费市场上最为活跃的70后与80后都对这两个可爱精灵耳熟能详,迪斯尼甚至是他们之中很多人的童年梦想。当满载着那些卡通人物的迪斯尼开进上海,他们中的有些人却已为人父母。没有长途旅行的不便,没有办理签证的麻烦,在离家不远处一圆儿时旧梦,度过完美周末,可能是这群人踏入迪斯尼的重要理由。

  《华尔街邮报》提到了上海证券公司的一项研究:该机构预测,上海迪斯尼乐园每年将吸引1200万游客。该文提到的另一项调查还表明:在回答“你认为迪斯尼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时,40%的人认为,它将带来一个完美周末;20%的人认为,只要票价不是高得离谱,他们就一定会去;11%的人则表示,去迪斯尼乐园是为了圆童年的梦想。

  而对正处在儿童时期的小朋友们,那只爱冒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米老鼠的号召力更不会弱。迪斯尼的一大群梦幻设计师们,自然有办法让小朋友们陶然其中。当儿童在中国消费市场上的决策余地越来越大时,迪斯尼的潜在消费群自然也就相应增大。

  作为世界文化产业突出代表的迪斯尼,经济效益是它追求的最重要目标。路透社发表的评论中对这项庞大投资带来的经济提振效益,尤其是就业率的增长表示肯定。《华尔街邮报》在其报道中称:“这个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项目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不是入侵,而是合作

  “为世界各地所有不同年龄的人们创造幸福与快乐”,是迪斯尼乐园的服务主题。

  这个贩卖“快乐”的梦幻乐园,因为契合美国文化中的梦想和冒险而深受宠爱。而被公认经营最为成功的东京迪斯尼乐园,其成功原因除了经营管理上的科学、严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日本人对美国文化的崇拜。但在巴黎,迪斯尼乐园则一片黯淡,于是有学者将原因归于法国人对美国文化的不认同。

  如今迪斯尼来到上海,人们多少会担忧它在文化上是否水土不服,是否能达到原来迪斯尼乐园的服务标准和经营水平。更有学者担忧迪斯尼的到来是“文化入侵”——当我们的孩子吃着麦当劳和肯德基,在迪斯尼乐园欢度童年,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就此被遗忘和冷落?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卢汉龙有自己的看法:“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同化或异化,自有其规律。在当前信息和沟通如此发达的时代,如果担心一项娱乐文化项目能使本国文化会受到伤害,是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的表现。我们不需要如此敏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向平则认为,迪斯尼乐园进入上海,是一种文化引进,将引来文化产业的合作。他认为,迪斯尼乐园的到来不会对中国文化产生大的影响,迪斯尼所带来的,更多是消费文化的影响。“如果仅仅这样就会产生影响,那我们中国的文化也未免太弱了。”他笑言。对于迪斯尼携带的美国文化元素,李向平认为不应该过分渲染,看得太过复杂:“这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谁喜欢谁就去选择。”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王晓渔:“迪斯尼乐园的引进,带来的并不是文化上的影响,而是文化产业上的影响。”王晓渔觉得,文化不应绝对地以原产地来划分疆界,谁消费了就属于谁的文化,“这种‘文化’,其实是一种全人类共通的情感。”

  卢汉龙认为,迪斯尼乐园中囊括的不仅仅是美国文化,“它所传递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喜怒哀乐,勇于探索、热爱生活、热情、友爱……这些情感与价值观不分老少,更无关地域,它坚强地存在于每一种文化之中。”

  “如果说,迪斯尼乐园为我们传递了一种文化价值的话,那么其中的一点可能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是可以被享受、被消费的。”李向平说。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更多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解读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落户。“迪斯尼乐园进入上海,是一个世界级的娱乐产业进入上海市场,给上海带来了直接体会和学习世界级娱乐产业的机会。迪斯尼乐园只是这个产业系统的环节。”他还指出,迪斯尼的产业链是一个系统的、整合程度很高、综合起效、跨国经营的模式,迪斯尼主题公园只是这个产业链上的一环。“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文化产业,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欢乐谷等等,都是与迪斯尼产业中的一环有着相近的地方,但它们缺乏的就是一种系统的机制。迪斯尼乐园的到来,正是为上海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提高和学习的机会。”

  本土化还是全球化?

  2005年,当香港迪斯尼乐园在大屿山建造时,曾有一个细节被媒体津津乐道——香港迪斯尼建造图纸曾经过风水大师的审定,据说是为了带来“繁荣与好运”。迪斯尼公司的魔幻工程师们也曾借鉴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法来设计园内景点。而在园内让老鼠穿上唐装,更让中国人记忆犹新。

  现在,迪斯尼将在进入其在中国的第二站,上海迪斯尼会被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吗?迪斯尼究竟应该坚持国际化、标准化的路线还是积极地采用本土化战略?

  据《泰晤士报》报道,迪斯尼方面曾宣称,上海迪斯尼将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王国,其中会放入中国美食,园内的设计也会参考风水师的意见。

  选择坚持原来的特色还是走本土化路线,自有迪斯尼公司的管理层决策。但正如迪斯尼曾说的:“只要还有想象力的余地,迪斯尼乐园就不会完工。”现在,只要它还罩着神秘的面纱,人们对上海迪斯尼的想象也不会停歇。

  李向平对迪斯尼走本土化路线比较赞成,他认为:“将中国文化特质融入进去,是应该的,甚至可以叫‘迪斯尼东方乐园’。”

  王晓渔却有不同看法:“迪斯尼之所以是迪斯尼,就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质,如果过多地本土化,其吸引力可能会有影响。”

  “迪斯尼文化的核心是快乐。我们缺乏的是,如何将中华文化元素转化成为一种产业链需要的东西,转化为世界都喜爱的文化。”花建认为,无论是本土化还是全球化,关键是将文化元素转化为产业链需要的东西。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