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色表现引人注目
——写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
□刘诗平
瞬间铸就历史。
一年前的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序幕,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一年后,金融风暴洗礼的大地上,已经依稀可见令人欣喜的复苏“绿芽”,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更是引人注目。
复苏之路:全球经济喜忧参半 中国经济曙光初露
2009中国企业500强多项经营绩效指标超过美国企业500强,1706亿美元的净利润高出后者700多亿美元。与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企业相比,近日从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传来的相关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遭受重创的中小企业同样表现出复苏迹象。在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温州市,金融危机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温州进入转型期,不少企业家加大品牌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甚至涉足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我们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到7.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刚刚举行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说,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环境下,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结果。
8月,中国经济延续了上半年的良好复苏势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全社会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长0.3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从主要数据看,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显,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
不只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美国经济已经暂时止住下跌态势。日本同期GDP在时隔五个季度后也再次出现增长;欧元区同期GDP降幅缩小,欧盟发言人称“比想象的要好”。
不过,作为世界头号大国和金融危机的肇始地美国,虽然“经济衰退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其“疗伤”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曾经饱受冲击的两个实体经济领域,美国住房业持续4个月强劲攀升,制造业在18个月以来首次实现增长。美国财长盖特纳最近乐观地表示,美国经济已远离崩溃边缘,政府应转变应对危机策略为“辅助复苏的策略”。
然而,美联储近日发布的美国经济形势“褐皮书”则提醒人们,美国经济恢复喜忧参半,最大问题是动力不足,缘于消费低迷和创纪录的失业率。
“动力不足”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世界范围内罕见的救市重拳下也催生新的疑问:资产性泡沫是否会因各国的经济刺激而沉渣泛起?世界经济会否呈现“W”型的曲折过程?
“刺激计划退出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说,如果过早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对初露曙光的经济复苏来说是个打击;如果不退出,则可能面临通胀或其他新问题。
“我们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中国将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格局之变:世界版图酝酿巨变 中国影响日益凸显
未来10年哪个国家会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刚刚落幕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一场近百人参加的投票中,中国得了67票,除中国以外的亚洲19票,北美5票。
这个投票结果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中国的出色表现使其全球影响力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变革和转型,各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温家宝总理对世界经济现状的判断切中肯綮。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何帆认为,在经过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美国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所占比重将上升。
经济格局之变推动着全球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一年间,更具代表性的二十国集团(G20)走上历史前台。从G20华盛顿峰会到伦敦峰会,再到即将举行的匹兹堡峰会,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与合作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参与解决全球性议题的角色日益增多。今年6月,“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领导人齐聚莫斯科,呼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机构和联合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集体呼吁寻找美元储备的替代方案,还是为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一致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以金融危机为契机迈开新步伐。2008年12月以来,中国先后同韩国、白俄罗斯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同意购买约合50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
人民币要想真正成为国际性货币,无疑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背后,正是全球金融版图酝酿巨变的一个表征。
未来展望:“绿色经济”渐成共识 中国“转型”步伐加快
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在探求复苏之路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关键词。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提出,新政府将致力于把新能源、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并许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超过GDP3%的历史最高水平。
欧盟也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几个月前宣布将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本地区的“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应对世界绿色能源革命浪潮,日本提出“引领世界二氧化碳低排放革命”的口号。日本政府高达56.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6万亿日元用于加强日本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后劲。
继发达经济体提出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刺激计划”,中国也提出了在新能源、生物科技、信息化、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分析,在我国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投资约370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近10%;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投入100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安排200亿元财政贴息以带动4000亿元贷款,专项投入企业技术改造。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着眼于未来的考虑,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使然。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为主、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抵御外部风险的必由之路。
统计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7.1%,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35%。升降之间透露出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磨难中的嬗变。
当然,世界经济复苏仍相当脆弱。尽管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正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分量,但世界经济对欧美国家的依赖不可能一夕改变。不过,人们可以期待,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将不再是危机之前的那个世界。大到全球格局、发展方式,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国门时报》刘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