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寨版”海外收购能走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8日 07:53  东方网-文汇报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传闻正在国内炒得热火朝天。一方面,吉利不断否认,即使弄出“乌龙”也不在乎;但同时吉利又不完全咬死可能性,给媒体以肆意猜测的空间,想不让人质疑其炒作的动机都不行。有别于传统的海外收购,吉利这种形似神不似、若即若离又带点娱乐夸张成分的“山寨版”收购,实在让人捏一把汗。

  在不太精确的定义上,山寨总有那么一些“名义上非正统和行为上非光明正大、类似于山林草莽”的意味。吉利虽然在中国拥有品牌知名度,但由于其山寨主义策略和市场定位,其品牌形象始终处于非常低下的位置。无论豪情、优利欧、自由舰,还是同属吉利控股的上海华普,在国人心目中都算不上高档产品。哪怕是刚推出的高端产品,也落得一个山寨劳斯莱斯的口碑。

  因此,吉利或许希望通过海外收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但去年销售42.9亿元人民币、税前盈利9.2亿元的吉利,能吃下销售额147亿美元、亏损16.9亿美元的沃尔沃吗?的确,沃尔沃是一个好品牌,企业并购中“蛇吞象”的成功案例也不鲜见。不过,客观来说,吉利对品牌战略的认知依然模糊,既没有能力给自己的产品一个明确的品牌布局,也无法走出山寨化的阴影。

  与同为民营企业的四川腾中收购悍马相比,目前吉利买沃尔沃的事情八字没有一撇,但吉利的新闻只多不少。今年以来,从各方报道来看,几乎每一则消息都在标题中写有醒目的“传”、“或”、“可能”等词,基本上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诸如此类的收购,是欲擒故纵的谈判手段,还是此地无银的炒作呢?

  据媒体报道,中国汽车企业近期的海外并购总金额已接近40亿美元。只要国外汽车企业放出售卖消息,必会得到中国车企的积极响应。但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即使像上汽这样的国有大企业集团,当年收购成为双龙汽车的第一大股东;如今却不得不把回生重组的主动权拱手相让,持有双龙汽车的股份可能将由51.33%降至11.2%。技术、管理、文化、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对接,中国企业都不敢说是行家里手。对于这些问题,吉利有没有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呢?

  或许有人会说,山寨版收购方式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只要能收购成功,做成生意就行。但如此草根草率的手段,真的就能在国际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吗?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还缺乏博弈全球化市场的经历,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加上还残存着家族企业的粗放管理模式,实力薄弱。贸然收购世界知名品牌,不仅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还会拖垮母体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一些野心勃勃的日本企业从收购“美国”企业开始,最终却败走麦城,可为前车之鉴。张晓鸣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