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贸易摩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5日 09:41  中国经济时报

  杜月

  作为贸易往来最大的两大经济体,中美的贸易摩擦一直没有间断过。而这一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两国的个体经济活动,更反映出双方政治、经济等力量的制衡以及国际环境的复杂性。而这次的金融危机下的中美贸易摩擦,是新形势下美国本身的经济状况,中国贸易的缺陷以及两国的贸易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方原因

  美国经济的衰退及相关影响。本次经济危机,带来美国自二战以来幅度最大的经济衰退。目前美国经济在大萧条时期以来首次出现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不仅带来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引起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也影响到实体经济部门的停滞与衰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大萧条以后最高的水平,消费量也屡屡缩水,相应地,国际贸易额也出现衰减的迹象。而中国往美国出口的产品,大都以低端廉价型为主,在经济衰退时对美国劳动密集型夕阳产业的冲击更为明显,而此时带来的失业等问题就显得更为敏感,因此也更易引起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和排斥。

  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以来都维护着世界霸主的地位。而本次的经济危机,一方面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强烈震荡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中国却在这次危机中表现出大国的风范以及相对实力的增长。不论是去欧洲的采购还是去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多,中国都向世界发出了经济崛起的鲜明信号。这对于想要一直维持霸主的美国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经达到70%以上,其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因此,美国借此机会对中国产品设关卡,征高额税,不仅想要保护本国的贸易,而且希望以此来牵制中国的发展。

  美国政治运作和利益集团的复杂性。美国的政治运作,是在各利益集团相互牵制与操控下进行的。而美国的选举政治体制,也受到了利益集团的深刻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大量出口,必然会使其中一部分集团的经济利益受损,就会要求政府对中国加以限制和干预。而每个政府的上台,不仅依靠着利益集团的力量,也会对选民有所许诺。这样一来,中国商品问题就常常被拿来使政府作出保卫国家利益的姿态。例如本届的奥巴马政府,在竞选时就声称中国必须提高汇率来改变对外贸的依赖。而本次的轮胎特保案中,提出诉讼的正是奥巴马上台时的坚定盟友。因此,中美的贸易摩擦在新形势下又掺入了政治的因素。

  中方原因

  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中国由于具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成本的低廉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产品势必对美国相关产业进行冲击,带来的失业人数就更加容易引起美国的重视。而在经济危机的作用下,中国的出口形势更加严峻,而向来秉承“薄利多销”的中国企业倾向于以更低的价格来增加出口量,而且中国对其中一些产品的补贴行为,这样一来,助长了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势头。

  中国的内需状况。受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中国的保障机制亟待完善,中国居民一直对消费持谨慎保守的态度,带来中国的内需严重不足,制约了中国的进口,加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而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受到波及,更加影响到中国的进口状况。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5月中国出口4261.4亿美元,同比下降21.8%;进口3373.5亿美元,同比下降28%。累计贸易顺差88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7%,净增加120.5亿美元。由此以来,贸易顺差的增大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多。

  对策

  美国的贸易限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众多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会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因此,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方面:首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价格不仅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给美国反倾销提供了口实。调整产品结构,以质量和技术打入和占领市场,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才能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加强和完善自身管理,减少管理成本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第二,遵守市场规则,保持商业道德,自觉抵制低价倾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加强行业内沟通与合作,避免压价手段的恶性竞争。

  第三,掌握贸易救济的知识,充分维护企业利益。当发生贸易摩擦时,应积极应诉,并通过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并团结同行企业一致对外。另外,分散国际市场,进行产品差异化竞争,积极了解国际形势,掌握市场信息也能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更好地调整战略进行出口。

  政府方面:首先,尽快建立应对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尽管中国已经对外开放多年,加入WTO也已达八年,但是中国在应诉贸易救济案时仍未形成完善的机制,常常陷入被动的地位。

  第二,努力扩大内需,进一步巩固和开发农村市场。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外交等多种手段解决贸易争端。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