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转型性”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国际金融危机给人们提供了反思的养料。当外界在看到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的同时,参加今年夏季达沃斯年会的经济领袖和专家们也在梳理过去的发展道路,探讨并描绘“后危机”时代的“转型性”增长路径。

  面对走出危机阴影、走向“转型性”增长的话题,受访对象见仁见智。不过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遍及全球,但是在各国的发生原因、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去危机”的办法也应该对症下药。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告诉记者,在金融危机的生态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并不完全相同,和发达经济体面临的“去杠杆化”压力不同,中国主要面临的是结构调整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表达了相近观点,他说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多项经济数据指标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但经济结构调整在中国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很难一蹴而就得到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多方面因素。中国既面临和其他国家共同的问题,也有中国特有的问题,例如产能过剩等问题。

  在世界经济黯淡的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屡次为世界注入了强心剂,但是结构调整这一难题依然需要各界用更大的智慧去驾驭。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期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不难,真正的难题是结构调整。”

  同样,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主席史蒂芬·罗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这驾马车在拉动,而非消费拉动,中国目前的出口增长也面临压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国上半年GDP增长7.1%,其中投资贡献了6.2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了3.8个百分点,出口负拉动2.9个百分点。尽管今年中国车市火爆、楼市持续升温,但是启动居民消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中国出口增长的压力犹存,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带来的产能过剩隐忧也不能忽视。

  对于中国该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和消化过剩产能,多位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姚景源认为,上半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消费的贡献度还不高。只有把这次金融危机作为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结构的机会,中国经济才能在战胜这场危机的过程中,走到一个新的增长平台。

  赵令欢认为,中国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并正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中国有能力消化在刺激经济中可能形成的过剩产能和原有的低附加值产能。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蔓延到各国,尤其是对美欧等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冲击日益显现,人们也意识到金融危机其实也是另一种机遇,同时也把经济“转型性”增长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了更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上。

  渣打银行中国区经济分析师李炜告诉记者,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社会各界对经济转型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内需和外需的双重作用,中国经济目前主要靠内需的引擎,而经济转型是接下来五到十年内要面对的长期问题,需要有持久的决心和应对的智慧。

  多位经济学家也表示,不能把中国经济的砝码完全压在世界经济的复苏上,外部需求现在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经济需要减少外贸依存度,实现再造模式的转型。李扬说,经济结构调整不只是投一点钱,需要借助市场机制和改革的方式。

  同样,应对金融危机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企业作为经济的微观单元,也应该遇“危”思“变”,进则生,变则达。赵令欢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面对出口的压力,应该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注重从以往依靠物质消耗的行业转向服务业等高附加值行业的产业升级。

  北京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等企业家指出,中国企业还要抓住绿色经济这类会成为增长新引擎的行业,在后危机时代,产业调整的机遇让发展中国家能够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企业应独辟蹊径,努力抢占全球发展的新制高点。但是,专家们也坦言,“转型性”增长并非一帆风顺的坦途,在观念转变、配套体制、启动民间投资等方面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