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钢企闭门反省 铁矿石谈判中国提前备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2日 13:22  中国经营报

  小角色FMG还将助力明年谈判

  索寒雪

  在戏剧性地由力拓退出而“终结”的充满谍战色彩的2009年铁矿石谈判之后,面对即将开始的2010年铁矿石谈判周期,中国钢企在谈判开始前,已然选择了“闭门反省”作为新一轮谈判的“准备”。

  闭门反省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日前包括宝钢、中钢等大型钢铁集团在内的中国冶金、钢铁企业,召开“闭门会议”反省2009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策略,而充当了救命稻草角色的FMG以及蒙古、巴西等铁矿石生产国的中小型铁矿企业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此之前,作为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力拓已经宣布不再与中方谈判,而在更早之时,淡水河谷也已经拒绝了中方的谈判要求,即将开始的2010年铁矿石谈判在这样的微妙格局之下,还未起步,或已步履维艰。

  “今后,铁矿石上下游之间如何更好的合作,需要我们探讨。”9月11日,宝钢一位高层在内部会议这样表示,“中国目前有5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

  此前,中钢协在2009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坚持“33%降价”的条件,而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则寸步不让,最终导致中国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2009年谈判终止。

  但引人注意的是,作为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都未派代表参与此次闭门会议。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会议上,各大钢铁、冶金企业对2009年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上采取的策略进行总结和反思。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在宝钢高层于会议上表示了对铁矿石供给的担心之后,FMG的代表“安慰”这位宝钢高管说,“今后我们还将改变铁矿石谈判规则,小公司一改变规则,大公司就发疯。”

  无奈的现状

  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中国尽管没有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达成协议,但是,三大供应商的铁矿石生意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至今正常运行,这或许也是促使中国钢厂们在2010年谈判开始之前,重新反思谈判策略的动因之一。

  虽然与中方的谈判无疾而终,但是,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他买家的合作并没有停止,就在力拓宣布退出谈判之后,很快,澳大利亚另一铁矿石供应商必和必拓表示,已同意自2009年起的八年内,向韩国现代制铁供应总数2200万吨的铁矿石。

  同样与中国买家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新日铁,2009年铁矿石价格的首发价就是铁矿石卖方与新日铁形成的,“新日铁不仅和我们签订铁矿石的长期协议,还有海运、焦炭等项目,全部施行长期协议。”铁矿石卖方之一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微妙的是,就在力拓中止谈判的同时,中国国内的钢铁价格一路下跌,随即铁矿石价格也同样下滑至80美元/吨以下。相当于低于长期协议的价格。

  鞍钢出口部门正在准备资料,对今后的钢材价格进行预测,但是经过大幅波动之后,显然谁都不敢对价格轻易下结论。对于明年钢材市场的情况,“很复杂,很不好说。”鞍钢出口部门负责人表示。

  对于明年钢价可能出现上涨的说法,该负责人很难认同,“这还要经过认真分析。”但是,鞍钢总经理张晓刚认为,价格短期内依旧下跌。中国租船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现在只有大钢厂和少数贸易商在零星地购进铁矿石,绝大多数进口铁矿石的业务都已经停止。”

  实际上,直接影响钢铁业成本的,还包括海运船费价格,但在看得见的未来,海运价格的下降亦无可能。

  一位船运业人士透露,“曾有一些大钢厂想以低价签订海运长期协议,但是没有成功。”他说,“他们出的价格只相当于造船的价格。”显然,要求船东以成本价出售服务而不预留利润空间,双方几乎不存在达成一致的可能。而之所以采用如此的价格策略是因为,“大钢厂现在手头都没有太多的资金。对于大钢厂而言,购买现货是最可靠的办法。”他说。

  事实上,铁矿石成本当中,海运费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大部分钢厂的算盘是通过压低海运费用来降低成本支出。

  FMG有多重要?

  据了解,由于铁矿石谈判未达成价格一致,所以今年大钢厂都以临时价格向铁矿石卖方购进铁矿石。

  虽然没有与中国签订长期协议,但是力拓正在为自身高额的铁矿石产量欢欣鼓舞,在力拓发给记者的邮件中显示,近日力拓从澳大利亚出口的铁矿石总量创下30亿吨的历史新高。

  中方在2009年铁矿石谈判中,没有在力拓手里捞到半点好处,谈判也无功而返。

  按照惯例,在每年的9月和10月,铁矿石买卖双方之间应该就第二年的谈判进行初步交涉了。

  据了解,2009年铁矿石谈判是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作为中方代表,在与三大铁矿石商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以投资换价格的方式,与FMG达成了更低的价格协议。但三大铁矿石商不与跟进。

  对于这一策略,业内褒贬不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不久前表示,“由中国的宝钢代表中国钢铁界和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去谈价格,我看这是合情合理的。”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