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企稳回升 货币政策不宜轻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1日 05:1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

  组长:范剑平 副组长:祝宝良

  主要研究人员:王远鸿 张永军 牛 犁 李若愚 祁京梅

  周景彤 闫 敏 徐平生 刘玉红 徐 策

  主 要 执 笔:闫 敏

  展望三季度,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将继续稳步回升,消费持续旺盛,投资高位略降,外部需求降幅趋缓,工业生产形势继续好转,预计GDP将增长8.5%左右。由于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对于货币政策调整时机、通货膨胀能否出现、下一轮投资接力棒如何传递等焦点问题看法出现分歧。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力争科学、准确把握形势,使宏观调控向着更加有利于保持平稳增长、实现结构改善的目标发展。

  一、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蔓延和深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遏制住了下滑态势,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1、宏观经济企稳回升

  ——GDP增长好于预期。伴随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有效贯彻落实,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其中二季度增长7.9%,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此外,人民银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GDP二季度环比折年率为14.9%,比上季高6.4个百分点。据此可以判断,宏观经济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GDP回暖趋势正在逐步加强。

  ——工业生产稳步反弹。2009年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其中1-2月份为3.8%,达到1991年以来工业生产月度增长的最低水平,此后五个月明显回升,分别达到8.3%、7.3%、8.9%、10.7%和10.8%,逐步接近13.7%的十年工业平均增长水平。工业生产得以在短期内企稳回升,一方面是由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促进重点产业尤其是主要重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占工业比重70%左右的重工业生产加快回升。7月份,重工业与轻工业分别增长11.3%和9.2%,重工业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高于轻工业。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提供了相关财税优惠补贴以及较为充裕的信贷资金,使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产能利用率,加快了去库存化过程。

  2、扩内需政策效果明显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加大了刺激内需政策力度,2009年以来,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

  ——投资高速增长。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5392亿元,同比增长32.9%,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6个百分点。政府投资成为本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7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名义增长40.1%,高于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84.3%,高于平均水平51.4个百分点。同时,农业、铁路、医疗、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投资大幅提高,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消费稳步提高。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完善社保等扩大消费政策成效显著,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6%,实际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7个百分点。7月消费品零售额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增长15.2%,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与农村逐步靠拢。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市场表现活跃,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回升至37.1%,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升,房地产去库存过程加速;1-7月汽车销售718.4万辆,增长23.4%,新车销量连续五个月居世界第一;家电、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消费形势良好。数据显示,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停止,反而呈现加快趋势。

  3、调结构措施初见成效

  今年以来,政府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统筹兼顾了结构调整目标,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内部结构均有所优化。

  ——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上半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8.6:50.1:41.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200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达到近六年以来最高水平。1-7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高达36.5%,高于全国水平3.6个百分点;以文化、教育为代表的服务业加速发展,相关产品出口能力增强。当前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增速加快,不仅有利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有利于扩大国内就业规模,保持社会稳定。

  ——工业内部结构改善。首先,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后,以汽车、造船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得以快速发展,1-7月汽车生产量达710.1万辆,同比增长20.2%,造船完工量保持快速增长,新承接船舶订单出现积极变化。其次,部分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亮点。此外,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大量小炼厂、小煤窑、小电厂被关停并转,目前下马的小火电机组已提前一年半实现“十一五”目标。

  4、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尽管目前经济企稳回升趋势日渐明显,但部分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运行基础并不稳固。

  ——外需下滑势头不减。1-7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2.7%,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23.6%。一是机电、高技术等产品海外市场需求缩减。由于此类产品出口需求弹性较大,并非国际企业刚性需求,随着世界实体经济衰退程度加深,机电与高技术产品出口受到明显冲击。二是一般贸易出口下跌幅度扩大。1-7月,一般贸易出口下降24.3%,高于加工贸易降幅2.8个百分点。由于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生产环节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国内上下游相关产品需求、行业生产较之加工贸易影响作用更加明显。一般贸易加速下滑,不利于国内工业生产快速恢复。三是出口企业外贸订单情况不佳。2009年春季广交会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外贸企业共达成总额263.3亿美元出口成交订单,比去年秋季广交会减少53.2亿美元,减幅达到16.9%。订单减少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总之,外需不振是经济平稳回升的主要影响因素。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从低端到高端产能、从内需到外需产能、从传统到新兴产能均不同程度面临过剩问题。一是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较深。据统计,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为4.7亿吨左右,1.9亿吨左右产能出现闲置。水泥行业总产能达到17-18亿吨,而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4亿吨,存在3-4亿吨过剩产能。二是外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中国出口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导致大部分为外需服务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其中不仅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低端产能,而且还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能。这些产能的生产特点、产品设计、经营模式以及销售渠道均具有明显外向型特征,难以通过国内市场容纳并消化。三是部分新兴行业显露产能过剩迹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尚未充分建立。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体系建设滞后,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这对于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极为不利。

  ——重复建设苗头显露。自2008年四季度,为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国家启动了4万亿投资计划,中央、地方政府与部分企业投资项目成倍增长,其中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趋同化倾向突出等问题,重复建设苗头有所显露。据工信部调查显示,上半年全国钢铁、水泥、造船等行业盲目投资现象突出,水泥投资同比增长78.6%,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前5个月船舶工业投资增长55.5%,钢铁行业出现了部分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的新开工项目,这其中不乏若干重复建设工程。尽管重复建设苗头并未发展成为当前主流问题,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对当前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调整?通货膨胀预期能否演变为在实际通胀?下一轮投资接力棒如何传递等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

  1、货币政策调整时机问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保增长的目标,但与此同时,现实中也出现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上涨现象。据此,有部分人认为目前应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

  对于货币政策效果与调整时机问题,应予以客观分析。首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得以缓解,市场信心提振,有效遏止了宏观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可以说这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之策,政策的积极作用必须肯定。

  其次,货币政策的重点主要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对冲通货紧缩,衡量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整的主要依据是GDP和CPI增长水平。资产价格涨落是货币政策关注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二季度我国GDP增速虽然回升至7.9%,但仍然低于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近2个百分点,尚未达到宏观经济景气绿灯区的下沿;而我国CPI已连续多月下降,事实上处于轻度通缩之中。据此判断,货币政策不具备改变方向的条件,下半年必须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随着经济运行逐步向正常化方向变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也需要从前期的“非常之策”向正常化方向变化,但信贷规模的调整不应出现“急转弯”,以免人为造成国家刺激经济的投资项目因缺乏后续资金而出现半截子工程等,进而产生新的呆坏账。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动态微调,也必须时时观察经济运行的新变化而相机抉择,留有余地。

  下半年,一方面信贷增幅本身有季度性回落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回升使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加,资本市场IPO加速和创业板的推出对流动性提出新需求;经济好转会吸纳更多流动性投入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可以提高货币等资源的配置效率,支持结构调整。动态地看,只有支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才是避免银行呆坏账的根本之策。

  2、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的关系问题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欧、日等国的利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同时美联储等主要国家央行普遍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投入了巨量货币。这种超常规政策在刺激经济恢复的同时,使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由于信贷规模高速增长,资产价格加速上扬,也形成了较强的通胀预期,如果处理不好,未来可能转化为实际通胀。但事实上,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仍存在一定差距,应根据当前形势,辩证认识二者关系。

  首先,目前我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主要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估计。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今年1-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2%,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2%,处于轻微通缩之中,短期内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其次,通胀预期可以部分抵消通缩压力。根据历史经验,经济危机必然伴随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通货紧缩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紧缩,这主要归功于各国政府及时果断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胀预期。危机爆发之初,通胀预期便已经形成,一方面,它对冲了通货紧缩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人们为避免未来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失,预先进行了各种防范措施。这些心理因素与实际行为使经济运行中的通缩程度减轻,时间缩短。

  第三,通胀预期可以预防未来通胀的发生。各国央行在推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便已经预计到未来通胀爆发的可能性。通胀预期有利于警示与约束各国货币当局,使其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未来实际通胀的发生。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在认真研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和相关预案,对通货膨胀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这将有助于遏制实际通胀的发生。

  第四,由于我国储蓄资源丰厚,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发行国债全部是运用储蓄资源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发钞,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也是动员储蓄资源,因此,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西方国家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有所不同。我国粮食储备和外汇储备充裕,稳定价格水平的基础条件较好。未来,我国可能更多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需要就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早作预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