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淡水河谷以退为进 旁观两拓博弈伺机跟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 02:22  第一财经日报

  陈姗姗 曹开虎

  “从一开始我们就决定跟随澳大利亚矿商的谈判结果。我们现在仍在等待澳大利亚矿商的谈判进展,之后我们才会作出相应决定。”借公布二季度财报机会,淡水河谷铁矿石部执行董事马丁斯(José Carlos Martins)透露了目前淡水河谷与中国钢铁企业谈判的进展,这也是力拓“间谍门”事件发生后,淡水河谷首次表明对铁矿石谈判的态度。

  与此同时,在必和必拓已使三成矿石实现“混合定价”,为瓦解传统定价机制迈出一步后,淡水河谷则称,仍希望继续保持铁矿石基准价格定价机制,但也会尊重客户意见,不排斥指数定价机制。

  由于去年两拓在淡水河谷与钢铁企业谈定年度价格后,获得了比淡水河谷更高的涨幅,从今年谈判启动时,巴西淡水河谷就采取了“后退”策略,声称等待两拓谈定新年度长协价格后决定是否跟随。在力拓与日韩企业达成新年度价格谈判协议后,巴西也的确在随后获得了稍小的降幅。

  而在力拓“间谍门”发生后,业界一致认为还没有与任何矿山企业达成年度价格协议的中国将转向与淡水河谷谈判,对此,马丁斯的讲话显然也澄清了外界猜疑。“目前,我们与中国的一些客户达成了临时性的价格,如有的客户接受了20%的降价,而另一些客户则接受了我们之前和日韩及欧洲达成的基准价格。”

  上周,必和必拓公布,已与一系列客户达成了关于2009合同年度铁矿石谈判的协议条款,其中有占必和必拓铁矿石总量30%的铁矿石将通过季度协议价、市场出清价(现货市场)以及基于指数的定价等综合方式出售。这也是对传统基准价格定价机制的进一步瓦解。

  对此,马丁斯透露,淡水河谷大多数的客户都选择基准价格定价机制,“但如果我们的客户认为指数定价机制更为适合,我们也会考虑采用。”

  由于距离中国较远,淡水河谷一直在与两拓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中处于下风,此前主要的市场也在欧洲。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淡水河谷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据淡水河谷公布的二季度财报,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铁矿石销售创新高,达3560万吨,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42%。中国已成为该公司最大出口市场,二季度该公司对中国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66.2%,而这一比例在第一季度是45%,在2008年第四季度仅为13%。

  马丁斯透露,今年二季度,淡水河谷销往中国的铁矿石其中约七成是按照到岸价(CIF)在现货市场进行销售的,而过去都是100%按离岸价模式销售。所谓到岸价模式,意味着卖方不需要支付运费,这实际上是指在现货市场销售。不过随着现货价的上升并逐渐高于长协价格,中国客户购买行为已发生变化,更多转向执行长协价。

  自7月份以来一直处于快速上涨通道的铁矿石现货价格在7月31日突破100美元/吨大关,较5月时上涨了50%以上。上周五,中钢协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同比增长近三成,其中现货矿占进口总量比重达82.74%。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