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建筑开始申购 货币市场利率受“牵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1日 03:26  金融时报

  记者 高国华

  2007年大盘股IPO期间对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和资金价格的影响仍记忆犹新。本周二开始,IPO重启的首只超级大盘股中国建筑将正式开始网下网上申购,作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金额IPO,中国建筑预计募集资金426亿元。

  有业内机构分析认为,鉴于目前的新股财富效应,预计中国建筑冻结资金量将达到1.8万亿元。这个数字虽然低于2007年中石油约3.3万亿元的冻结资金量,但巨额的冻结资金量仍将诱发资金预期的紧张格局,并推动资金价格上涨和货币市场利率的不正常波动。

  来自中国债券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本周一,受中国建筑IPO影响,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继续大幅上扬,7天回购加权利率大涨15.2个基点至1.712%,14天回购加权利率也上涨了13.5个基点至1.770%。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也呈现同等幅度的上行,7天Shibor上涨16.02个基点至1.6936%,14天Shibor大涨18.94个基点至1.7921%。

  事实上,银行间质押式回购7天期品种加权平均利率从今年1月下旬逐步走出低谷以来,到目前为止涨幅已经超过76个基点,而其上涨速度开始加快就是从今年6月下旬新股发行重启后。数据显示,受几只中小盘股发行上市以及成渝高速上市影响,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连续上扬。大盘股中国建筑启动IPO后,银行间市场利率呈加速上扬态势,自7月10日至今,银行间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涨幅达60个基点,并推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央票和正回购利率的连续小幅走高。

  业内专家表示,尽管IPO重启后,对于新股发行的网上申购进行了改革,但是造成IPO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IPO网上验资制度并没有改革,资金在冻结行和验资行之间“搬家”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IPO导致的资金面局部紧张仍有可能引发货币市场利率“异动”。此外,从近期发行上市的几只中小盘股来看,新股发行的超额收益依然存在,而且市场对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的“打新”赚钱效应有了更直观认识。桂林三金万马电缆两只股票上市首日分别暴涨了81.87%和125.48%,意味着新股申购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8.7%,甚至超过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前。

  如此财富效应之下,各路资金正积极从市场筹措资金。数据显示,上周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邮储银行这些主要资金大户在净融出资金之外,其余类型的机构都在进行净融入操作,其中保险、券商和基金的净融入规模都在百亿元以上。

  招商银行债券分析师尹俊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体系内流动性充裕。7月8日,为了合理调控流动性,央行重新启动1年期央票发行,但货币市场利率呈现出快速上扬态势,尤其是在新股申购期间,充分表明大盘股发行依然牵动着货币市场的神经。

  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每逢大盘股发行,巨额资金就开始在银行与股票一级市场之间大规模“搬家”,从而推动资金利率大幅飙升,而一旦申购完成,这部分资金又迅速分流。如此反复,使得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利率受到无序而巨大的冲击,不仅导致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大起大落,货币市场利率也在IPO前后走出了“过山车”般暴涨暴跌行情。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10月25日,由于巨量资金追逐中石油,导致银行间货币市场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最高一度飙升到13%以上,创下银行间市场建立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在中石油申购结束后,货币市场利率迅速暴跌回原有水平。随后的11月22日,中国中铁新股发行冻结资金达3.383万亿元,相当于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近十分之一都被用来打新股。由新股发行引发的资金面非正常紧张令中小型银行叫苦不迭,严重干扰了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给货币市场带来混乱。

  国海证券债券分析师杨永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只要新股发行的超额收益持续存在,网上申购冻结巨额资金的状况就难有明显的改善,在现有的网上验资制度下,银行流动性仍然会受到明显影响,回购市场利率仍然面临较明显的波动。此外,如果大量网上认购资金来自于散户,而推动机构投资者网下配售的结果,将提高小额资金网上申购的收益率,进而可能使得储蓄资金的申购更加踊跃。结果是储蓄资金在各家银行之间的转移幅度可能更大。因此,货币市场资金局部流动性紧张的局面难以根本性改变。

  “由于目前对新股发行冲击市场利率有了充分的认识,央行一般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平缓IPO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冲击。”南京银行债券分析师黄艳红对记者说,但这会干扰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实际上,就在上周虽然央行连续发行1年期央票,但当周央行仍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资金达400亿元。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发行1年期央票,显示央行合理调控流动性的意图;另一方面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主要是为了缓解大盘股IPO期间对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的干扰,平缓货币市场利率,抑制市场利率出现大幅波动。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