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货币政策偏宽松 需重视适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0日 08:56  中国经济时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陈道富

  货币信贷的高增长成为今年上半年经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1—6月份新增信贷创7.37万亿的天量,GDP与新增信贷的比值仅为1.9,意味着1元的信贷投放仅创造1.9元的GDP,远低于近5年平均的6—7元。如果考虑到去年11、12月份信贷的高增长,近8个月的信贷增量已达到8.62万亿。M2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8.46%,创13年来的新高,接近1996年4月的水平,M1增速快速上扬,达到24.79%,M2与M1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货币的流动性显著增强。从企业的外部融资规模看,当前的资金供给是去年的近3倍,足够支持8%的经济增长。货币市场和贷款利率处于低位,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超过资金来源压力,整个货币形势偏于宽松。

  从货币增长的因素分析,银行成为推动货币信贷增长的主体。去年底和今年初M2的增长主要是由央行放松银根,快速扩张基础货币带动的。二季度以来银行成为货币信贷扩张的主体,央行的基础货币是净回笼,但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快速下降,从年初的5.1%左右快速下降至1.5%左右。其中,国有银行在初期发挥的作用较大,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后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股份制银行整体并没有出现快速增长。5月份以来,由外汇占款增长带动的货币增长又成为一个重要因素。从资金的投向看,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中长期贷款是主体,近期房地产以及政府项目带动的一些行业贷款有所增长,民间需求有所恢复。

  与货币信贷高增长相伴随的,是资产价格与物价重新出现背离。CPI、PPI还处于负增长区间,但房地产售价环比近4个月连续正增长,股市从1600点上升到3200点。但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仍较严重,国际市场仍处于低位,民间投资除房地产市场外还没有有效激发。

  有鉴于此,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宜在保持“适度宽松”基调的前提下,及时通过公开市场进行微调。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已处于低位,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已显著提高,公开市场能有效的调节市场的资金条件。同时,为了防止市场形成不必要的资产泡沫,适当提前防止市场的通胀,也应及时向市场传递明确的微调信号。货币政策在这一时期,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不能完全盯着物价,特别是只盯着CPI。当前,不能寄希望于货币政策能发挥更大的促进经济复苏的重任,货币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为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货币形势,不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发挥支持性的作用。当前应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尤其在推动金融自由化方面应有所作为。当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需密切监测跨境资金的流动,防止热钱又大量流入。应尽快加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更深次的经济机制改革,在保持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允许汇率与经济基本面相一致的波动,避免陷入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的,与泡沫经济相一致的汇率升值循环。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