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刘云中
一、投资和信贷支撑经济的强劲复苏,货币活化程度提高
2009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其中第二季度为7.9%,同比数据看上去并不高,但如果从环比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复苏的力度则很强。初步的估算,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折年率在16%左右,大大高于第一季度约6%的环比增长率,16%的环比增长率实际上是近几年内的一个增长高点。如果仅仅从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环比数据看的话,我们要担忧的恐怕就不只是经济如何复苏,还要考虑经济是否会过热了。
显然,投资和信贷的扩张是上半年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力。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33.6%,其中第2季度全社会、城镇和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36%、36%、34%,均比1季度显著加快,推动投资增速进一步攀升的仍是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如铁路、公路投资增速分别攀升至140%、60%,水利及环境投资增速稳定在50%。与此同时,上半年M2同比增长28.5%,M1同比增长24.8%。其中M1增速已经上升至有月度数据以来的最高点,货币活化程度提高,结合股市开户数据,或者可以说又初步出现了存款搬家的现象。
二、资产价格上涨之后,有可能出现资产泡沫
资产价格广义上讲不仅包括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还包括大宗商品等物品的价格,今年上半年全球的资产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回升,例如伦敦金融交易所的铜价从今年的低点每吨3000美元上涨到5200美元,油价由每桶40美元涨到71美元的高点,中国的股市也翻了一番,这一轮的资产价格上涨再一次反映了全球性宽松货币的推动力量。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大幅降息,美国印钞票买债券的定量宽松政策使美元面临贬值压力,可以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推动了这一轮的资产价格上涨。通常人们对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容忍程度会高于对通胀的容忍,反映在经济政策上就是刺穿资产价格泡沫的政策不易推行,而只有到了通胀形势恶化的时候才会出手紧缩性的政策,即使对于美日欧这些所谓强调央行独立性的国家也是如此。
虽然资产价格上涨之后并不必然会有通胀的出现,而且目前的价格指数还处在通货紧缩的阴影之中,但是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泡沫化可能性及其后果也必须提防。从货币状况看,中国的货币可能处于最为宽松的水平,如上半年新增贷款达7.37万亿,信贷扩张推动上半年M2增长28.5%,而同期名义GDP仅增长3.8%,双方之差达到创纪录的24.7个百分点,经济体中的货币极其充裕。从外部环境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恢复远不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差距扩大,同时发达国家大幅降息,与新兴市场的利差拉大,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资本可能大量流入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推动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助长其资产泡沫的形成。
三、经济政策要有前瞻性,要更多地强调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国际大宗商品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反弹既反映了强烈的通胀预期,也制约了未来经济复苏的前景。经济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前提下,要有前瞻性,更多地强调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宏观经济政策要尤其是财政支出要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倾斜,投资和信贷则需要更多地支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虽然目前还处在通缩的状况,但通货紧缩的压力无疑是在减退,随着基数的下降以及货币的作用,未来几个月CPI和PPI很可能恢复同比正增长,经济政策需要保持灵活性,尽量避免出现股价、楼价、物价轮番上涨或者同时上涨的局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