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价格谈判升至国家机密 胡士泰案揭钢铁业潜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4日 01:14  东方早报

  7月11日,澳大利亚贸易部长西蒙·克林(Simon Crean,左)和澳大利亚工业科研部部长金·卡尔(KimCarr)在上海外滩出席一个新闻发布会。西蒙·克林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对力拓一案“强烈关注”,并希望此事得到尽快解决。克林强调,“看不到有任何因素会破坏中澳之间的贸易关系。”

  东方早报记者 李晓辉

  中国钢铁业的一切丑态和潜规则,都随着“力拓间谍案”事发,被全部从地下拿到桌面上一一拷问。

  在力拓上海办事处铁矿石业务总经理胡士泰7月5日被拘留,直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和上海市国家安全局正式对外确认胡士泰“刺探窃取中国国家机密,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所有这些问题全都依附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问题早就有之,但从年初到现在市场环境的突破,使得背后的一切显得格外清晰。

  紧接着,众媒体在第一时间对于“何为国家机密”的范围做了各种的猜测和分析。钢铁工业技术本身并不存在太多的秘密,而关于市场信息方面比起钢铁本身更有价值。

  中国政府此次如此高调处理“力拓间谍案”,并定性为“窃取国家机密”,首先应该需要明确的基础是,钢铁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整个钢铁业每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如果放在此角度和高度,就能够完全理解此事件的定性。

  钢铁业的问题在钢铁制造之外,用数字直接说明问题。

  如果铁矿石价格谈判能够降低10美元/吨,那么中国进口铁矿石每年将少花费50亿美元;而高价倒卖进口铁矿石的现象能够得以消除,按照我的钢铁网的测算,将能够给钢铁业节约2000亿元人民币。而2008年整个钢铁企业的利润只有846亿元人民币。

  现在,中国钢铁实际上年产量有5亿吨,按道理“以量换价”并非不可能,但是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并未见丝毫的议价优势。

  此次“力拓间谍案”的处理方式看似并非上策,但其揭露出的中国钢铁业多年沉积下来的陋习和潜规则,告诉我们,必须要对钢铁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清查整治了,否则,明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仍是往年的翻版——中国依旧没有话语权,依旧接受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近似于“讹诈”的高价销售。

  “富人俱乐部”的中钢协

  今年的铁矿石谈判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推到了最前线,而在更前沿的正是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

  往年铁矿石谈判可谓悄无声息,代表中方的宝钢长期保持缄默姿态,但今年铁矿石谈判单尚华多次强硬表示,“铁矿石价格必须要降40%以上,达到2007年价格水平”,“没有中钢协的授权,(中国)任何钢企与(三大铁矿石企业)签订的合同都无效”。中钢协还公开对钢铁领域提出意见并推出若干行业整肃措施。

  这种看似强硬的表态之下,却显露出一个致命的问题:作为一个半官方的协会,中钢协到底代表了谁?能否代表中国钢铁业?

  中国有1200家大大小小钢铁企业,但是进入中钢协核心的会员单位只有72家,总共的会员也只有216个,且几乎全是国有企业。

  中钢协并不代表整个中国钢铁工业,这是事实,与此同时,年产能2亿吨的中小钢企并不在中钢协的“保护”范围之内。

  更为要命的是,即使铁矿石谈判谈到了40%的降幅,这些中小钢企也不能够直接受益。那么,也就没理由批评中小钢企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签订长协是一种倒戈行为。

  可见,“倒戈”问题的根子在于中钢协,而不在于中小钢企。如果中钢协还是只代表中大型钢企的利益,那么这种“代表”将永远无意义。这是改革的基础。

  铁矿石倒卖扭曲了行业

  铁矿石谈判的目的并不复杂,铁矿石供应商希望以一个稳定的价格支撑起投资和发展计划,钢铁企业希望以稳定的价格控制成本,实际上双方都需要稳定。

  但问题就在于,中国1200家钢铁企业,并不是自己想进口就能进口,也并不是想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签定长协就可以的。在中国,只有112家单位有进口铁矿石的资质,这其中包括70家左右的钢企。

  那么,中小钢铁企业要拿到铁矿石,必须得通过具有资质的贸易商代理或者购买。

  显然,通过上述一层中介,钢企必然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颇为严重的问题是,钢企通过二级、三级市场购得铁矿石,在去年紧俏时,每吨价格竟然要加价50%-100%。这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市场关系。

  当倒卖铁矿石的利润远远高于销售钢铁的利润时,这个行业本身就已经扭曲了。

  可喜的是,今年2月份中钢协通过《钢铁行业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自律公约》,对没有资质或进口量较小的中小型钢铁企业采取委托代理方式进行铁矿石进口,给代理商3%-5%的合理利润,以禁止贸易商倒矿、炒矿。

  虽然上述举措还未有任何实质进展且阻力重重,但这是一个好的意愿、好的开始。

  为何每次签在“最高点”

  就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国钢铁企业包括宝钢并未有太多经验。而中国钢铁业一直没有完全团结,即使是那核心的16家谈判组成员企业。为何自身具有谈判筹码但不予发挥,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这是中国钢铁业必须解答的问题。

  在2006年谈判过程中,中国谈判代表与供方共进行了六轮谈判,试图寻求“中国价格”,但最后以接受国际价格结束。在2007年度的谈判中,仅进行了一轮谈判,在短短十天的时间里,中国代表就与供方达成了关于基准价的涨价协议。

  在2005年-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中,除2007年仅涨价7.5%以外,其他的几次涨幅都很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铁矿石价格谈判达成时,也是钢价走高、原材料价格走高的时刻。

  据兰格钢铁网统计,2005年兰格价格指数为165.8,2006年是147.7,2008年的两次先后是203.1和230.3。兰格价格指数基准为100,这一数字越大,其反映的钢铁价格就越高。

  中方最终达成协议的时点并不好,几乎都是当年钢价最高点位置。

  这又不得不使人联想到此次“力拓间谍案”中胡士泰所涉嫌的“获取中方铁矿石谈判底线”、“中国钢铁企业的库存、生产等不应该公开的数据”等。

  当你的底牌完全袒露在对方的面前,那么谈判还有何胜算可言?而对于对方的详细情况,中方又所知甚少。

  在如此清楚的对比面前,谈判的失败者只会是谁?无需专家告知答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