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价”铁矿石 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4日 00:4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 洁上海报道

  在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历史中,力拓“间谍门”或许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中国钢铁业苦于“天价”铁矿石,已有10年历史。

  “10年前,原材料(主要是铁矿石和焦煤)在‘吨钢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基本还在45%-50%左右,其中,铁矿石占比大概为30%;但如今,原材料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80%左右,其中,铁矿石成本更是上升到50%-55%。”7月13日,国内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在中国2003年加入国际铁矿石谈判之后,2004年至2008年,中国钢企签订的“铁矿石长期协议价”历年涨幅分为,18.6%、71.5%、19%、9.5%和79.88%。

  钢铁企业自身,当然无法消化持续暴增的铁矿石成本。“钢厂接受高价原材料后,提高钢材价格,几乎是唯一的减压方法。”上述负责人表示,“但这对于钢铁业本身和下游产业而言,都是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的。”

  中国钢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换来的是铁矿石企业的高额利润。

  一对触目惊醒的数据是,过去10年,全球主要钢企的平均毛利率为16.2%,而主要铁矿石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则高达37.6%。

  钢厂和矿商:不对称的利润表

  2008年6月23日,在铁矿石谈判的最后关头,宝钢与力拓达成了“长协价格上涨79.88%至89.6美元/吨(离岸价)”的协议。为此,中国钢铁业当年多付出了200多亿美元的代价。

  据中钢协统计,2008年,我国7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虽实现销售收入25650亿元,比2007年增长24.7%,但全年有15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达21.1%,亏损额84.64亿元。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义芳,曾在解释钢企大面积亏损时表示:“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136.2美元/吨,比上年增加了近48美元。全行业多支付成本高达1460亿元,相当于全国钢铁企业全年利润的总和。”

  “在我的记忆中,从2002年到现在,对吨钢成本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铁矿石、焦炭、铁合金等原料。”一位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但其中,最大的影响还是来自于铁矿石价格的上升。”

  2004年至2008年,从24美元/吨起步,国际矿商接连斩获18.6%、71.5%、19%、9.5%和79.88%的“长协价涨幅”,并最终升至89.6美元/吨。但其铁矿石成本的增加,却要缓慢得多。

  以力拓为例,其2004年至2008年的“吨矿现金成本”分别为,13.22美元、19.24美元、22.61美元、28.90美元和38.54美元。

  前述钢企负责人曾前往澳大利亚考察,他告诉本报记者:“在近年的矿价上涨过程,采矿成本提高的推动作用并不大,因为澳洲铁矿石具有得天独厚的高品位和露天开采环境,并且,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钢铁企业和铁矿石企业的“利润表”,因此失衡。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组权威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主要钢铁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为16.2%,其中,日本JFE以23.8%的水平领先于全球各大钢厂,宝钢和武钢的毛利率分别为23.1%和17.8%;而铁矿石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则高达37.6%,其中,淡水河谷高达47.2%;力拓为37.1%,必和必拓则为32%。

  而目前,这样的“失衡”还在继续。

  “近日,港口现货价上涨快速。”来自中国钢铁资源服务网的统计信息显示:近日,澳洲62%PB粉的报价为640-650元/吨,63%PB块矿为710元/吨,印度63.5%粉矿为660-670元/吨。以62%PB粉矿为例,其5月4日的价格仅为530元/吨。

  “上涨的原因主要是,现货市场的价格,基本按照日本、韩国与力拓的首发价定;并且,前一段时间,钢材价格持续上涨,最近,宝钢、武钢、河北钢铁等再次上调钢材出厂价,也刺激了铁矿石价格上涨。”中国钢铁资源服务网信息总监杨冰分析道。

  这或许意味着,2009年,铁矿石长协价“仅降价33%”,已成为市场接受的现实。

  不可持续的“成本压力转移”

  但中国钢企自身,并不能消化暴增的铁矿石成本。

  “中国钢铁工业目前的生产效率指标,在全世界来看已经算是较高的,因此,成本控制管理的效果极为有限。当我们的钢企接受那么高的原料涨幅后,只能用提价转移成本压力。但这一链条如被反复使用,那对中国的产业来说是毁灭性的。”前述大型钢企负责人说。

  “这几年,钢价和原料成本之间,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循环。原料成本的上涨,推动了钢厂将压力转嫁给下游产业,如房地产、汽车、机械制造等;在景气周期内,这些行业和市场尚可以承受钢厂这种的成本转移,如矿山机械设备、载重汽车、电器,等等。尤其是机械制造行业,甚至可以再把这些成本转嫁给矿山。”杨冰说。但这只限于“景气周期”。

  上述钢企负责人回忆说:“2008年上半年,其实,已经开始有信号显示,下游行业出现不正常了。长三角的很多下游加工制造企业,已经出现了无法承受高价钢材的状况。”

  但这并未引起钢铁企业的足够重视。2008年2月25日,宝钢在二季度调价中大幅提价:热轧上调800元/吨(涨幅20%),普冷上调800元/吨(涨幅17%),热镀锌上调1000元/吨,彩涂上调500-700元/吨,中厚板上调800元/吨。其它钢企纷纷跟进,国内钢材价格一时飞涨。

  在钢厂看来这不无道理:2008年6月,铁矿石在“吨钢成本”中所占比例,一度达到创纪录的60%,而整个原材料所占比例更是高达87%。当月,宝钢再度将旗下主要钢材品种的价格,上调了500元/吨以上。

  对此,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2008年上半年的状况是非理性的。“矿石拼命涨价,钢厂也只能通过涨价消化成本,等到下游用户亏损、微利了,或者被逼无奈去找替代用品了,限制生产力发展了,钢厂才发现,提价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实,矿石、钢材、下游用户,这是一个产业链,应该有相互之间成本和利润的平衡。”单尚华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