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首以盼多日的新医改方案最终稿昨天落地,而此前曾有媒体提前曝出的两大看点——“部分公立医院可能转民营”、“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在方案中的表述更加明晰,即“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指导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如您所知,正如公众的医疗费用不可能全由国家“搞定”,公立医院完全由国家养活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即使国家无限加大投入、再投多少个8500亿元,甚至能全额支付公立医疗机构上上下下员工的工资、包括购进所有设备的资金——只要这份工资的水平不太高,还是难以断绝公立医疗机构追求创收、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动力。
再说医生,这些年公立医院的医生出去“走穴”一直是心照不宣的“秘密”。甚至有笑话说,平时工作忙,医疗界的同行们是谁都见不着谁,而一到周末,什么王院长、李院长、张教授、赵专家却经常在各大机场碰见,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肯定都是飞往各地做“红包手术”的。如今“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成了桌面上的事情,那么下一步就可以给“怎么才算完成本职工作”、“能不能想跑就跑”、“跑出去后产生的收入如何分配”等等明明白白地立下规矩。
实际上,顶着“公”字头的医院未必就“公益”,顶着“公”字头的医生未必就“公益”,“公益”是合理制度下公众买到的公共服务产品,而不是谁与生俱来的永久属性——事实上他也不符合那属性,更不是谁倚着占着要求被“养”起来的合法依据。
想明白了这一点,咱们就很好理解,新医改方案为什么强调“提高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实际上这是国家以加强对公立医疗保险投入的方式把“补需方”放在了医改的头里——多“补”公众一些,既能提高大家对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也能增强大家选择医疗服务的权利。
咱们也很好理解,新医改方案又为什么强调“积极提倡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推进公立医院改制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实际上这是将多年来单纯的“养供方”向“买服务”的方向转移。
纯粹的“养”,国家财政永远养不起,但国家的钱可以成倍地撬动社会资金。而也只有“补供方”而非“养供方”、更非毫无条件地养固定的那批供方,才能把社会上更多的“钱”和“人”引入医疗卫生体系,医疗资源本身充裕了,才能让供方之间(包括不同资本属性供方之间)形成更直接的竞争关系。
如果说,政府掏出巨额医疗补贴,要购买的是公益医疗服务,那么,想拿到这个大单的“供方”必须保证为这单子提供的医疗产品有一定质量、还有能让人接受的价格,至于这“供方”到底是谁,民营的还是公立的,本身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那倒没多大关系。理想状态下,所有参与医疗服务的竞争者跟国家应该都是“聘用”关系,这里头就包括公立医院,也包括公立医院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