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网站刊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文章提出,此次金融危机表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系统性风险,必须进行改革。周小川建议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此提议得到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尼等国的支持,许多国际知名人士也表达了对这一提议的欢迎态度。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称,他对中国提出的调整世界货币体系的建议表示欢迎,中国应在IMF拥有更多的投票权。但同时,也有声音对“超主权货币”提议的必要性、可行性表示怀疑。对此,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超主权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任重道远但应积极推进。
唐双宁说,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采取“双赤字”政策并大量发行货币。1971年至2007年,美国经常收支逆差累计为67841亿美元,其中2001年至2007年为47748亿美元,占70.4%。与此同时,“9·11”后,美国为了军事扩张而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急剧上升,2004年、2005年财政赤字连续两年超过4000亿美元。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经常收支逆差的方式越来越大规模地向全世界输出美元,获取铸币税收益;另一方面又通过财政赤字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国内注入美元。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7年间,美国的广义货币供给量环比增长11%,远超过GDP增速。同时,美国通过促进金融机构提供高度衍生化的金融产品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并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的急剧膨胀,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加快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不仅是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到今天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整个世界为此次金融危机付出巨大代价后我们必须汲取的一个惨痛教训。美国不受约束的货币发行权、美元铸币税的独享权以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权,虽为历史形成,但已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种种弊端。这些弊端让全世界在此次危机中蒙受巨大损失。
针对目前有些声音表示中国超主权货币提议的可操作性不强的说法,唐双宁认为,从历史上看,美元的国际地位也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超主权货币的形成也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它有助于克服单一国家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内在矛盾,是一个解决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种种弊端的方向。
去年11月,唐双宁曾发表《美元、人民币和世界货币:国际货币体系与人民币展望》一文,文中提出"世界货币"理念。唐双宁提出的"世界货币"同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货币"应属同一性质。唐双宁在文中谈到,此次金融危机对美元的国际地位产生影响,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未来三十年,国际货币体系将是"一主多元"格局。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随着"美元圈"、"欧元圈"、"人民币圈"等主要经济圈的形成,届时的国际货币也将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
为了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唐双宁在这篇文章中甚至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划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他建议中国可以实行两个"三步走":一是地域的"三步走",即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均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人民币可以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及进入准区域化;再经过十年,可以由准区域化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再经过十年即从现在起大约三十年左右时间,人民币将真正实现国际化。二是货币职能的"三步走",即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配合地域的"三步走",货币职能的"三步走"估计也需要三十年。在第一个十年,人民币可以成为周边国家贸易结算货币;在第二个十年,人民币可以成为区域性的投资货币;而在第三个十年,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全球各国所接受。在上述两个"三步走"的过程中,中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积极稳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实施汇率的目标区管理,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培育国际金融中心,提高印钞水平和防伪技能,加强货币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唐双宁表示,在操作层面,目前央行与周边经济体建立了580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双边本币互换安排。同时有消息表明,以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的银行也在推进中。这些表明人民币正在按照区域化、国际化的步骤逐步展开。在超主权货币的体系建设方面,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3月27日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称:在确保安全和合理回报的前提下,中方支持增加IMF的财政资源。中方愿意积极参加筹集资源办法的探索,并尽自己所能进行这方面的努力。所有这些都表明,超主权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重道远但并不是"空中楼阁",应当积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