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借巨额外储增加国际话语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04:0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借巨额外储增加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政府或机构的债券。虽然近期美国大量回购国债引发外储“缩水”担忧,但是专家们表示,在目前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应以求稳为主,不能仓促实行货币的多元化,调整结构,这样会导致价格的大幅下跌。

  文/记者方利平、陈海玲、游锋华

  外汇买卖最新数据

  □ 迄今流入到中国的直接外资累积共计约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借给了外国1.9万亿美元的短期、低息贷款,来换取外国对中国的8000亿美元的长期、高回报投资。

  □ 今年1月份,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规模下降到122亿美元,而2008年下半年中国平均每个月的美国国债的购入额是320亿美元。

  □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续地卖出美国机构的有价证券,2009年1月卖出的金额达到了42亿美元。

  现状

  中国继续买入美国国债

  据央行数据,截至200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摩根斯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估计中国大约有65%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元资产,其中大部分是美国政府或机构的债券。数据显示,一月份,中国仍在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至今年1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达7396亿美元。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想要通过外汇储备多元化,摆脱对美国资产的依赖,但是,短期内,中国将不得不继续成为美国国债和美国资产的净买入者,这不仅是为了近期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是因为并没有一个可行的、流动性充分的可替换市场能容得下中国巨大且还在增长的外汇储备。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总额的2/5, 在应对国际支付危机方面,中国顶六七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国际标准,一个国家适量外汇储备应相当于其短期外债,再加上3个月的进口额。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的外汇储备只要在5000亿美元左右就足够了。

  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但是,同时也为美国和其他几个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提供了低息和无息贷款。而且,储备货币贬值会造成直接的损失。外汇储备过多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不过,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还不能大幅减持外汇储备或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否则会造成美元的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损失。

  困局

  实现外储多元化空间有限

  龚方雄认为:“超主权货币的呼吁显示中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正处于一个困难的境地。中国近期的呼吁更多聚焦于想要建立国际金融体系的长期架构和框架,但投资者并不会过分地考虑这些言论对短期市场的影响。这些言论也不会改变我们关于人民币的走势及中国渐渐地持续地进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努力的判断。”

  考虑到近期美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越来越担忧长期的美元前景,并感到将美元资产多元化的紧迫性。在此情况下,中国近几个月对美国国债的购买已转向短期的票据。这反映了中国对美元及美国国债长期价值的担忧。

  但其他货币更加不可信。欧洲的经济形势比美国更糟,欧元利率变为零是迟早的事。因此,将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转变成欧元资产,对中国来说也是不可行的。继美国之后,加拿大、瑞典、韩国、秘鲁都会加入到货币定量放松的政策当中,更低利率也是指日可待,因此这些地区的货币都是低收益型的,中国也不会对它们感兴趣。

  建议

  增加海外投资 逐步减少外储

  1 增加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份额和话语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中国可以利用巨额外汇储备,增加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份额和出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份额决定成员国获得基金组织贷款的额度和投票权的大小。

  2 增加资源方面的战略性投资

  洪平凡表示,外汇储备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如果减少外汇储备,将其转换成石油、黄金和其他形式的财富,都不会减少中国的财富总量。长期而言,中国可以通过增加在海外的投资,逐步减少外汇储备。

  “我们要把有色金属行情暂时低迷,视为极好的投资机遇,大规模进行储备,加大海外资源并购力度,并且是价格越低越买。”中国经济蓝皮书主要作者陈克新认为。

  3 提升谈判能力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综合国力看,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是危机当前,对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影响很大,谈判和要价能力获得提升,这也是当前美国重视中国态度的原因。在目前情况下,中国应充分利用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影响力,打击海外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