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小川:解决储蓄率失衡需“综合药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5日 01:34  第一财经日报

  李彬

  “全球储蓄率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导致这种高低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样的,目前,尚无充分可信的学术研究说明储蓄率高低与特定因素。”昨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表示。

  在2月举行的马来西亚央行高级研讨会上,周小川也表达了“不能简单地将储蓄率高低说成只与汇率有关”的观点。

  周小川指出,汇率与储蓄率在统计上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且统计检验不显著,似乎不能仅靠调整汇率来调整储蓄率。而目前,尚无充分可信的学术研究说明储蓄率高低与特定因素,如以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富裕程度、汇率、金融媒介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社会保障的优劣等相关。

  对于东亚国家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周小川认为,这一问题存在多重因素,主要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阶段等方面。而中国符合同样的条件,因此储蓄率高不难理解。

  但对于社保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储蓄率高这一问题,他认为逻辑上是正确的,但并无太多实证支持,而且该观点以理性人为假设,认为社保体系不健全时,人会通过增加储蓄预防未来医疗、养老等需求,但实际上不一定成立。

  数字显示,中国的储蓄率已经从1998年前后的37.5%升至2007年的49.9%,其中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13%升至2007年的22.5%,而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仅上升2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2005年以来中国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国策,其综合效果必然是降低储蓄率。”但周小川表示,对影响储蓄率的因素及其弹性、具体调整措施等仍需深入研究。

  对于解决储蓄失衡问题,周小川则表示需要“综合药方”。他指出,尽管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但当下并非美国提升储蓄率的最佳时机,还需同时平衡刺激消费和恢复经济增长。东亚国家降低储蓄率也需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价格体系等多方入手。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是其中一部分。

  周小川认为,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合理引导储蓄盈余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提高全球资金配置效率。

  他还指出,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当前,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结算大部分都集中于美元,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虽然美国为克服金融危机短期内仍需资金继续流入,但长期看,美国要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并不希望资金都流向本国。同时,全球外汇资产过度集中于单一货币,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异常现象。”

  “国际社会还应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经济金融政策监督,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周小川表示。

    相关专题:

    周小川超主权储备货币引发热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