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月银行票据业务虚高成分占三四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9日 04:27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钱放不出去,在总行对今年利润目标的压力下,我们现在确实比较发愁。”昨日,一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对 《每日经济新闻》抱怨道。

  在季度考核压力下,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信贷冲动依旧,但在信贷需求低迷、新增项目有限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普遍面临放贷难题。

  今年全年信贷新增目标为5万亿以上,1~2月新增贷款近2.7万亿,但至少目前不能以此判断3月信贷新增数据会有明显下降。“银行会想出很多变通方法来做大信贷,至少是数据。”一商业银行总行信贷管理部老总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比如继续做大票据业务。”

  突击信贷数据 票据立功

  昨日,有市场人士评论认为,2月信贷主要在最后10天突击放贷,其中含有不少 “虚高成分”(虚票据)。数据显示,2月前20天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仅2500亿元,当时市场普遍预测当月新增贷款在7000亿~8000亿元。但最终结果之所以出人意料,主要因为当月最后10天,商业银行加大“客户营销力度”,即与客户协商要求提前用款,月底放贷然后在3月初归还,实现形式即为票据。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导致部分银行3月以来贷款余额相比2月末出现了负增长。”上述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表示,不过这种现象应该是一小部分,仅仅是为突击“数据”。

  更为普遍的情况是,银行以100%押金要求为客户开票,然后企业持票去另一家商业银行贴现。相比1.3%左右的贴现利率,6个月期存款利率为1.98%,为企业创造了套利空间。

  “这部分票据业务做起来,可能更多是出于数据方面的考虑。”上述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认为,银行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大部分为非全额押金的开票。而据他推测,这部分“虚票据”大约在银行整体票据业务占比为30%~40%。

  “虚票据”有两大好处

  不过对于“虚票据”现象仅仅是银行在无项目可放贷的情况下美化数据的观点,并不能得到所有银行人士的认可。

  “其实银行做这些票据,还有稳定存款的考虑。”前述银行信贷管理部老总坦言,通过上述做法,银行一次性就能吸纳企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存款,短期内就可以把存款做上去。同时又给了企业套利空间,双方才“一拍即合”。

  数据显示,今年2月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9954亿元,同比多增8085亿元,大大超过1月企业存款仅增加759亿元的数据。

  另一方面,一银行内部人士认为,当前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走势很不确定。现在做的票据业务基本能在六七月到期,到时候资金回笼后,可以再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做出新的决策。“所以现在做票据也是为银行赢得时间,在观望期银行的一种权宜之计。”

  昨日,国金证券发布调研报告认为,今年以来,大部分银行的生息资产增速仍然低于贷款增速。生息资产增长较好的是浦发、深发展等,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1.7%、32.1%。“仅考虑存贷款情况,银行业2月的收益较1月下降,因为2月新增存款大于新增贷款。”

  德意志银行:月度新增贷款近期将降至3000亿~4000亿

  德意志银行近日发布报告表示,已经连续数月的巨额信贷投放在近期将难以持续。

  近日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表现出对货币政策微妙调整的趋势。德意志银行报告认为这是央行收紧流动性的信号,从而达到控制过分增长的信贷投放的目的。报告预测,在最近的一到两个月内,我国新增信贷投放量将降至3000亿到4000亿人民币。报告同时指出,今年我国信贷投放总量上限将不超过6万亿人民币。

  虽然未来一段时间的信贷投放预计收缩,但德银预测,已经投放的巨额信贷将对我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包括铁路、公路等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施工量,将在第二季度翻倍。其中,建材业的增长将特别突出。

  昨日来自中银国际的报告显示,各项经济刺激政策对建材业的拉动作用尚未明显的发挥出来。由于固定资产新增项目的大量增加,在未来一段时间,水泥行业的增长潜力较大。 每经记者 刘琳

    相关专题: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