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奇瑞汽车:新版蛇吞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8日 02:56  中国经营报

  杨小林

  疯狂的并购之汽车业

  由于这两天接了太多记者的电话,金弋波不得不去芜湖当地的一家医院治疗发炎的嗓子。作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新闻发言人,金弋波上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接听来自世界各地记者的来电。

  “奇瑞是不是打算收购沃尔沃?怎么收购,会不会动用银行贷款?……”金弋波用沙哑的声音接听着一个又一个记者打来的“求证”电话,并不断重复着同一句回答:“我们董事长的确说过那样的话(奇瑞正在考虑收购一个欧洲知名汽车品牌),目前双方正在接触,具体详情要等合适时机才能向外公布。”

  引发媒体“狂轰滥炸”的正是金弋波的同学,现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在不久前召开的一个媒体见面会上,一向对海外收购传闻讳莫如深的尹同跃,居然破天荒地告诉在场记者:奇瑞不排除收购一个目前处于困难中的欧洲汽车品牌。

  虽然包括老同学尹同跃在内的奇瑞高管,对于收购对象是谁、以及收购事宜进展如何等问题绝对保密,但是外界猜测普遍认为:奇瑞此次收购的目标,可能就是陷入财务困境的瑞典豪华车品牌沃尔沃。

  实际上,这样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跨国咨询公司的内部人士明确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长安、奇瑞和吉利等中国车企都已经加入到竞购沃尔沃的行列。“福特希望潜在买家最快能在下周提交竞购报价。”

  该人士表示,为了早日脱手沃尔沃这个“烫手山芋”,福特已经委托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兜售”该品牌。从这家跨国咨询公司的网站上,记者了解到,包括福特汽车公司在内的世界500强和《财富》杂志美国1000强企业中的四分之三,都曾是该公司服务过的客户。

  “负责国际项目的副总郭谦正在代表奇瑞和对方谈判。”金弋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确认,奇瑞收购这家欧洲汽车品牌的谈判仍在进行,但他拒绝透露双方的谈判地点以及最新进展。“一旦成功购得该品牌,将极大提升奇瑞的品牌形象,这是我们收购该品牌的最大初衷。”金弋波如是认为。

  然而,无论是具备国资背景的奇瑞和长安,还是民营企业吉利,来自中国的潜在竞购者要成功“吃下”沃尔沃并不容易。

  首先,要买下沃尔沃品牌需要支付大笔现金。福特于1999年以500亿克朗(约64.5亿美元)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虽然急需“现钱”的福特不可能以原价出售,但依照沃尔沃目前的市值及盈利能力,业内人士分析,福特报价不会低于300亿元人民币。

  在此之前,法国雷诺曾经对收购沃尔沃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最终因价格谈不拢告吹。如果沃尔沃坚持不降价“贱卖”,对于“身家”资产为300亿元,手握现金仅有30亿~40亿元人民币的奇瑞而言,这样勉为其难的“收购”,简直就是砸锅卖铁的“代价”。

  其次,如何让沃尔沃扭亏仍然是个难题。在收归福特旗下后,沃尔沃品牌初期还能保持盈利,但近几年来却一直亏损不断。为降低成本,沃尔沃于2008年共裁减员工6000名。2009年1月份,陷入困境的沃尔沃不得不向瑞典政府申请贷款。目前,瑞典政府已经委派国债管理局与欧洲投资银行进行谈判以达成政府贷款担保协议,而沃尔沃也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勉强维持运营。

  即便奇瑞以“蛇吞象”的勇气买下了沃尔沃,却仍然面临棘手的管理难题。

  在被福特揽入怀中的10年时间里,沃尔沃作为福特精心打造的豪华高档汽车品牌联合体——PAG(沃尔沃与阿斯顿马丁、路虎和捷豹并称“首席汽车集团”)成员之一,在品牌管理和日常经营上完全独立。这对于接盘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连福特都无法运营好沃尔沃,难道中国厂商就可以吗?”独立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如是说。业界的担心不无道理,奇瑞无论是从技术积累还是从管理能力上看,要驾驭沃尔沃这样一个国际知名老牌汽车公司,还显得稚嫩。

  本报记者 李媛 朱耘对本文亦有贡献

  风险提示 NOTES

  更大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并购后

  在全球车市普遍遭遇寒流,中国车市一枝独秀的现实面前,国内汽车企业的海外收购冲动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尤其是那些具备国资背景的汽车企业,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充裕的外汇储备面前,总是按捺不住去海外“抄底”的冲动。不过,多家中国本土车企相继加入竞购沃尔沃的行列,对过于乐观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或许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并购一家企业并非“一锤子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能来得痛快,但是并购过来的资产如何盘活,却是更加考验并购战略实施者的难题。尤其是海外并购,涉及到异地管理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要及时“消化”并购的成果并非易事。

  “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的典型案例就表明:并购没有后悔药。2004年底,上汽斥资约5亿美元,收购了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次年,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成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然而,由于管理文化上的差异以及金融海啸的冲击,经营不善的双龙汽车不得不向韩国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这意味着,上汽并购双龙数亿美元打了水漂。

    相关专题:

    沃尔沃买家的代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